首頁  / 情報 / 學習

高中學科 英聽怎麼練?高中老師提供四大方向
筆者擔任高中英文教師多年,每次在課堂考完英聽後,學生往往帶著憂慮的表情跑來找我,「老師,我明明有念單字,為什麼聽力考起來就是都聽不懂?」「老師,我聽力要怎樣才會進步?」「老師,外國人都講得好快喔!字都糊在一起,我常常因為緊張而變得這題沒清楚,一直糾結著這題,結果下一題也跟著沒聽到了。」 在分析以上幾個問題前,我先介紹一下自己的學經歷背景:我本身在當高中教師前,曾在英國念碩士、然後到美國,先是語言助教獎學金讓我在美國的大學擔任中文助教並且在大學部與美國大學生一起上課,第二年接著在那所大學擔任講師工作,教導美國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另外,更久以前也曾擔任英文編輯跟兒美教師,那些工作都有跟外籍英語系國家的人共事以及生活的經驗。 即便我有著那麼多與外國人共同工作的經驗,如果是非英語系國家人民,大家隨意用一些簡單英文加手勢就可以溝通,但如果與英語系國家人民一起工作生活時,他們英文字彙速度更廣更快,彼此要交談順暢,英文聽力一定要訓練得更好,所以每次學生問我要怎麼讓聽力進步,我總是回答:「聽力進步沒有捷徑,只能多聽多說」。 提升英聽能力四大方向 綜觀以上的幾個問題,我覺得台灣的英文(聽力)教育需要大幅提升,以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幾個比較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 1.一定要讓學生多接觸真實的語境,可以的話,老師應該盡量在課堂用英文授課。這時老師對自身發音要求就應該高一些,上課多用英文指導,有些老師可能會擔心「這樣做學生會聽不懂」(或是有些學生怕自己聽不懂或不會說),但如果老師跟學生都不願在課堂多運用英文,平時又如何能讓英文學好呢?另外,教師可以用一些真實的語境內容,如小短片來輔助語言教學,我們英文教科書題材包羅萬象,網路上也很容易找到相關的影片(三分鐘左右),給予學生一些聽覺、視覺的刺激,也能幫助他們學習。 2.學生需要大量的「說」:我上課習慣不只帶念單字,句子跟課文也一定要全班一起練習。我常說,英文是拼音語言,嘴巴練習發音、舌頭跟腦袋連結,這樣單字記得快,耳朵也受到自己念出來聲音的回饋,而讓腦神經對於這個字詞的連結更強,所以,大量地唸出文章跟句子,是讓英文進步的不二法門。 3.每天規律的規劃聽/說/讀/寫作業:有些學習方法,是參考我在美國大學時,觀察到美國學生能在短短1.5年裡,從零開始(完全不懂得該語言),到能用該語言做簡報。他們的學習法是每天都有外語課(中、法、西、德、俄、日,後來有阿拉伯語),上課第一件事就是小考,然後有課堂外的作業,要口說要上線錄音、用該語言錄製問題的答案予授課助教等等,另外有語言學習的各種活動等。而在台灣高中生,因為有非常多的科目要學習,有時會壓縮語言學習的時間,然而,老師要能夠在課堂上化整為零,利用一週四到五堂的英文課進行課堂測驗、作業檢討、英語講解大部分內容以及進行活動等,讓學生每天規律地接觸英文的聽/說/讀/寫。 4.國際觀培養:由於我們的課程包含多元主題,並且有雜誌等文章報導不同的題材,此時英文教師亦可以利用活動或多媒體,介紹相關主題的知識,培養高中生思考以及國際觀。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明瞭英文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通往世界的溝通工具。 交換教師&英語研習 至於在制度政策方面,英聽是非常重要的測驗,而當局卻因為擔心「城鄉差距」而裹足不前,採取英聽成績的校系每年都在減少,以我們學校為例,因為學分的關係,有時候高一還無法放進英聽課來訓練學生聽力。然而在國際職場,英文聽說的重要性恐怕還大於讀寫。筆者希望英聽能夠放在學測的英文科中合併計分,至於城鄉差距,其實我希望教育部能夠推行「交換教師」計畫,提供一年左右的城鄉教師交換機會,讓都市/偏鄉的教師有機會教導不同區域的孩子,這對老師來說,也是種新的刺激。 另外,對於英文教師的研習,我也希望能夠多推廣英語系國家的演講者對英文乃至所有高中老師進行不同面向的研習。目前,英文科的研習,幾乎都是針對「英語教學」為主,然而,高中英文老師也很希望有機會能有多一點native speakers演講,之前參加一個美國講師的演講,現場英文老師爆滿,人數踴躍,希望教育部能夠主導多一點像這樣不同主題的英文演講者的演講。 台灣現在面臨的一些國際困境,想要有所突破,就要在國際語言「英文」方面,做痛定思痛的加強。把英文變成國人必備的語言,其中,落實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就是必要的關鍵。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一位高中老師對高中英文聽力教育的期許
高中學科 【高中化學】探究與實作課程如何設計
1876年,愛迪生成立實驗發明中心,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愛迪生發明工廠」。裡面擁有當時最精密的設備儀器,還有一批才華卓越的各領域專家。這一群以愛迪生為首的科學家,就在這裡進行系統的、複雜的、種類繁多的科學研發工作。儘管裡面的發明產品很多是複雜難懂的,但是更多的發明是與生活息息相關,例如碳粉電話機、留聲機及竹絲燈泡……等,這些發明成功地將當時的保守社會推向新的紀元,生活也更加便利。好動、喜歡冒險的愛迪生從小就喜歡問:「為什麼?」而且非常喜歡親自做實驗,也因此常出包,是個令老師很頭疼的孩子。還好他的母親也是老師,知道愛迪生愛動腦及喜歡思考,知道傳統的教學並不適合他,所以她讓愛迪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學習,愛迪生最喜愛的還是自然科學實驗,喜歡動手做的愛迪生著迷於各種實驗,也因此開啟了多彩多姿的一生。 筆者忍不住感嘆,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愛迪生,若是在臺灣的教育環境下是否也可以脫穎而出,大放異彩?愛迪生之所以成為有史以來最受崇敬的發明家,除了因為他頑強的毅力和獨特的創新令人佩服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發明大多與生產供應結合在一起,使人們直接可以享受到他的發明成效。然而在臺灣,「動手做」的能力是考試不會考的,所以大家就覺得不重要,但是在美國,卻是教育與人才的培育關鍵! 探究活動啟發學習 隨著近年來教育思潮的演進,強調「動手做」的創客(Maker)課程已經成為顯學,強調創新與發明的基礎在「STEAM」,也就是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藝術(Art)及數學(Mathematics)的結合。 所謂科學探究(Scientific inquiry)包含三個步驟:形成假設、找出變因(包含操縱變因、應變變因及控制變因)、設計實驗與進行實驗操作等。自然領域的教師也不再受限於專科教學,透過共同備課及社群研習分享交流,共同完成一學年每週兩堂課的自然領域課程規劃,透過課程觀察,啟發學生發現問題的敏銳度,動手做實驗,學習針對問題掌握操縱變因,在一次只能改變一個變因之下,不斷調整實驗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行課綱下的課程突破 要銜接未來的探究實作課程,一開始要進行跨領域的課程設計並不容易,即嘗試在現行課程架構下,先就課程本位設計,實施過程長達三個學期,對象是以高二學生為主,採用模組式課程規劃,每個模組課程為6~8小時(3~4週),所設計的教學主題包含課綱延伸實驗、綠色能源開發實作、環保問題探究及家庭生活化學等。所需之教學器材與設備,盡量採用高中實驗室現有的實驗器材為主。 教育部對於未來探究與實作課程規劃並沒有建議或限制,優點是教師在課程設計上十分自由,探究主題可做小也可以放大。較困擾的是,每個老師規劃的實驗主題可能不同,將會加重學校行政單位的實驗設備及藥品負擔會加重,管理員的工作負荷量也會增加很多。另一方面,成績評量的客觀性十分重要,因此筆者設計由淺入深的學習單及創意實驗競賽,除了可以釐清基礎實驗觀念外,還可以成為學生將來專題研究及小論文的前導訓練課程。 一、配合基礎化學(二)課程,設計課綱以外的探究實驗 教學上應從「認識研究」開始,逐步教導基礎探究能力的訓練,激發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生認真體察週遭環境、發現問題、設計實驗、進行操作驗證,並撰寫學習單及上臺報告等能力。 學生一開始進入實驗室時除了須了解實驗室安全規則以外,更須了解實驗室器材的正確使用方式及如何配製藥品等,以下的學習單是學生第一次上課時,做碘化鉀催化雙氧水分解實驗後必須完成的學習單,學習單內容主要是偏重於非選擇題的學習設計,並有開放式題型,啟發學生思考力。 二、每套課程模組依學校學生程度分為三個階段,提供基礎課程、進階課程及探究實作規畫 【以課程模組-「物質的分離」(化學與生物結合)為例】: 1.第一、二週:進行基礎實驗「濾紙色層分析」,分為水溶性筆的色素分離、油性筆色素分離,如圖1所示。 圖1:在不同的展開劑比例下,水溶性色筆進行濾紙色層分析的差異 2.第三週:以生物科角度引導學生學習「葉綠素及花青素的色素分離」的概念,進行校園內植物色素分離,如圖2所示。 圖2:以生物科角度引導學生學習「葉綠素及花青素的色素分離」的概念,進行校園內植物色素分離 3.第四週:分組討論及進一步實作探究,引導學生進行「薄膜層析法(TLC)」的分離技術實驗。 4.第五、六週:進行咖啡沖提技術,使學生了解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如圖3所示。 圖3:學生操作咖啡沖提技術,將化學分離技術應用在生活中 色筆色素分離(化學)→校園植物色素分離(化學、生物)→薄膜色層分析(化學、生物)→咖啡沖提技術(化學、生物)→薄膜色層分析(化學、生物) 藉由咖啡歷史、產地及咖啡豆處理方式不同,體驗咖啡文化之旅,此為生物與化學科領域的結合(如上示意圖)。透過課程整合,學生可以了解生活與化學密切相關。每個咖啡果實都富含果膠、內果皮及種子,日照、降雨量、風勢及土壤種種因素都會影響這黑色種子內的成份,而大自然遺傳密碼就在其中。 咖啡對於學習生物的人而言,從咖啡果採收,成熟果實揀選脫皮,將咖啡豆進入水槽中發酵,果肉移除清洗曬乾,都必須在採收後的幾小時內完成,箇中奧妙真的是一門學問。然而咖啡豆的沖煮技術如同化學中物質分離技術,沖提器材、水溫及沖提液量都是需要考慮的變因,對於引導學生品味咖啡味道的層次感及其對生命的感受力有很大的助益。 探究實作課程的設計與評量 【1.設計跨領域的探究實作課程有其挑戰】 設計跨領域的課程並不容易,有些學校的作法是就地取才選定一個在地環境研究主題,例如筆者任教學校在2015年以「漢寶濕地」研究為主題,分為地科、地理、化學及生物等課程分別設計「探究實作課程」,地理科以GPS濕地調查點位與參考座標探討為主,學習GPS定位及環境分析;地科則是以彰化漢寶濕地氣象要素影響洋流觀測活動為主;化學科著重於漢寶濕地水質採樣分析;生物科則是根據漢寶濕地水質採樣分析探討漢寶濕地生態活動做分區比較。每個主題從基礎原理介紹、實驗細節討論、水質採樣方式、水質採樣實驗數據分析及分組討論發表,需時兩~三個月,如圖4所示。 圖4:學生使用儀器做水質採樣分析 研究期間最令人頭痛的是,不可抗拒的天候因素,原訂好出發採樣時間,卻巧遇颱風而延宕,採樣時又遇到颱風過後水質混濁及生態環境被颱風破壞而造成觀察困難……等。不過透過跨領域的共備學習,師生對於環境生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環境議題從不是單一科目的事件,這些環環相扣的跨領域學習過程中,整合專業所需要的能力,因此,誰來掌握研究課題的重點,不至於過度延伸或失焦,是跨領域合作的核心問題。 在未來大考出題方面,跨領域的試題仍需要有實際教學經驗的各科老師一起規劃。然而這並非易事,若是考前事先公布試題方向,恐會造成課程設計受到限制;反之,課程過於開放,探究實作課程淪為各科瓜分,充其量不過是各科多了做課綱實驗的時間而已。 【2.高一多元選修特色課程與高二的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並不相同】 所謂特色課程,是為全體學生所規劃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之課程內容或實施方式,主要實施對象是以高一新生為主,授課內容不拘,若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開設的特色課程,課程規劃上通常以銜接國中自然科學概念為主,為將來「探究與實作課程」做好前置準備。 然而高二部訂必修的「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是跨自然領域的探究課程,授課內容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科,每班學生人數超過25人,可以增設一名教師在教學現場,課程實施之初不一定要跨領域授課,可以就本位課程先實施,教師須了解「探究」與「做實驗」是不同的。探究實作課程最重要的是刺激學生去想、去推理,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性?找出實驗中的「操縱變因」這是訓練邏輯思考力最重要的一個歷程。 【3.紙筆測驗評量建議採非選擇題方式】 評量方式上若要採取線上測驗難度很高,因為考生答題速度不一。自然科考題屬性多屬於思考性及邏輯推理的題型,若是採用線上測驗,在題型設計上會受到限制,而且也無法考出學生的實作能力。紙筆測驗在題型設計上可以兼顧選擇題及非選題,若是擔心學生藉由校外補習,速成「實作能力」,則在題型的設計上可以採非選擇題方式,詢問學生如何做控制變因的設計、實驗結果分析、數據處理及如何改良實驗等。 一開始進行探究課程時,教師前置準備工作真的很辛苦,課程進行中常有意外,實驗現場難免如同大戰過後,但是透過學生動手做,師生共同腦力激盪,常會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探究變因及實驗成效。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之課程設計與評量建議
高中學科 高中三年怎麼安排?不藏私告訴你
Photo via Visualhunt.com 親愛的高一學弟妹們,恭喜你們邁入高中階段。在高中裡,有很多新奇的事物等著你們體驗,但是最基本的課業也不能荒廢。以下分述建議可以在不同時期做的事情,供大家參考。 高中前的暑假:樂在生活&英文學習 在這個時期,我認為比起強迫自己先修(樂在其中者除外),你大可好好放鬆自己以面對未來的新生活。 你可以跟國中同學約出去玩,畢竟升上高中後大家可能都有不同的生活圈,也有自己要忙的事,要再像國中一樣常常見面是很困難的;你也可以花點時間仔細探索住家周圍的環境,大自然帶給一個人的震撼跟體會,很多是課本上學習不到的。 雖然我並不是很建議在這個時段不停念教科書,但我認為英文能力的培養是不斷累積而成的,因此在這段時間,我還是建議學弟妹們可以多多看點英文影集之類的,嘗試一些與過往不同且有趣的學習方式。 高一:思考未來方向&了解大學科系 學弟妹們可能會在高一時體會到與國中截然不同的環境與壓力。高中有很多不同性質的社團或其他各式各樣的活動與營隊,同時要讀的書也比國中還來的多。在兩者的取捨間,學弟妹們應該要學會自我時間規劃並善用時間,不要為了參加很多活動而忽略了課業,尤其是想以繁星為目標的同學,更要懂得自我節制。 高一學的東西很多都是未來高二、高三的基礎,就如同地基要先穩固,才能在上面蓋高樓大廈而不會倒。所以高一可以快樂的玩,但也不要荒廢課業。在這段時間,你也可以開始思考你的未來,近一點的話可以思考你想讀自然組或社會組,遠一點的話可以思考你未來想做什麼,進而查詢你想念的大學科系的相關資料,建議千萬不要等到高三學測放榜後才匆促決定,你應該是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而不是因為你的學測分數而將就。 高二:參加課外活動&豐富備審資料 高一的生活很快就過去了,如果你成為社團幹部,很多社團重要的活動都是身為高二的你必須負責的,無論是給學弟妹的社課安排,或是比賽、表演、成發,都需要耗費非常大的心力。這種時候課業可能更無法顧及,因此在高一時培養自己有時間安排的能力與讀書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接社團幹部前,學弟妹們應該先評估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在社團與課業間取得平衡。 高二的時候,因為比高一多學了一年的知識,又不像高三必須忙於準備學測,因此我建議有能力的學弟妹們可以多多參加各式各樣的比賽,如學科能力競賽、科展、奧林匹亞或智慧鐵人等等,除了多少可以增加備審資料豐富度,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增廣眼界。 參加比賽時可以遇到外校同學,聽聽他們不同的思維,學習他們的優點,這些都比有沒有得獎重要多了。結果固然重要,但我認為在那之中所體會的,才是去參加比賽的精華。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學弟妹們高二可以去考英檢、多益,甚至是雅思或托福,這些在實際面上來說,對未來個人申請時的備審資料有幫助。如果是要考國外大學的人,英文檢定或SAT更是不可或缺。 高三:安排讀書進度&準備學測指考 高三上學期最重要的無非是準備學測,這時期除了要準備學測,同時學校也會繼續指考範圍的進度。我建議學弟妹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未來絕對不會考指考,所以高三的進度就隨便學學,有過就好。畢竟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如果屆時真要考指考,要在剩下的半年內補救那些比高一、高二難的課程進度,會是很痛苦的過程,所以高三也是要好好分配時間念書。 我會建議學弟妹們,從大時間到小時間來安排讀書進度,這樣就能準確掌控複習進度。學測的準備方法可以再多問問認識的學長姐,我相信很多學長姐都是很樂意分享自己經驗的。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自然組學長姊給高一學弟妹們的學習小叮嚀
高中學科 高一社會組怎麼讀?理解、思辨和閱讀
Photo credit: prelude2000 via Visual hunt / CC BY-ND 首先恭喜你/妳升上高中!身為新進校園的高一新生,常常要獨自面對不熟悉的環境以及前方未知的驚喜,心態想必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本文旨在分享個人在高一時的成長與體悟,學弟妹們可自行斟酌參考,希望能幫助你/妳更順利地適應高中生活。 勇於嘗試,確認方向 有人說高中生活是「學業」、「社團」和「人際」三個面向的綜合體。最理想的狀態自然是三者兼顧,但若是應付不了,務必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排出屬於個人的優先次序。如此一來行事會較有條理,也避免將自己陷於焦頭爛額的窘境。 因此,高一新生的首要任務便是「勇於嘗試」,不要畏懼任何課業/活動/人際方面的機緣與挑戰。常言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各式經歷能幫助你/妳重新認識自己的性格、特色,同時更加明瞭自己的任務、目標,進而找到在高中生涯的定位。 以我為例,高一的我在投入各式活動之後,發現自己還是對增進知識有更深的熱忱,這樣的志趣替我打下穩固的學識基礎,方能在三年後申請進入心目中的理想校系。由此可見,先是於高一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爾後才能立定屬於個人的目標和行事準則,最後便可妥善運用三年的高中時光。 社會組學習重點:理解、思辨、閱讀 另外,鑒於我偏重學業屬性並傾向於社會組,就讓我根據過往經驗,與各位分享高一文科的學習要領。 【國文】:高一國文科的難度近似國中,但著重方向略有不同。不會那麼強調刁鑽的字音、字形等記憶類知識,能否通透理解文意主旨才是重點。學習時切忌「小學而大遺」,方能掌握高中國文的重心。 【英文】:高中補習人次最多的兩個科目就是英文和數學,顯見這兩科是多數人的致命傷。高中英文因為字彙量大增,從國中1200字倍增到高中4500字,指考更要求考生具備7000字的能力,可說是與國中水準有條巨大的鴻溝。要培養字彙量,建議各位養成閱讀英文教學雜誌(空中英語、空中美語、Live ABC等)的習慣,除了學習新單字,更可增進閱讀能力。 【地理】:高一地理為「通論地理」,分為「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共同組成高中地理科的根基。其中高一上學期便要學習最富挑戰的「自然地理」,舉凡投影、地圖判讀、各式地形地貌都是國中未曾觸及的內容,高一新生難免吃不消。在此有一個小提醒,那就是學習通論地理時,一定要「重觀念、懂定義」,明瞭成因的來龍去脈,無需死記就能有效吸收課程內容。 【歷史】:高一歷史分別介紹「臺灣史」與「中國史」,就內容而論與國中課程相距不多,然而高中歷史科強調思辯,需要更多史料判讀的能力,也更加注重史學方法的建構。同理,考題較靈活多變,已不單純是他人笑稱的「背科」。了解時序脈絡、懂得「神入」過往,是高中歷史科的核心素養。 【公民】:高一上公民聚焦於社會學和心理學,但內容不至於過分深奧。若能掌握專有名詞的定義與解釋,便能掌握課程精髓。 最後務必強調的是,以上想法悉數奠基於我的個人經驗,僅供參考,未必一體適用於所有學生。希望你/妳在看完之後,能綜合考量自己的興趣、專長、方法與志向,為自己規劃一個獨一無二的生涯路徑。預祝高中快樂!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社會組學長姊給高一學弟妹們的學習小叮嚀
高中學科 高一化學怎麼讀?先理解消化後再背
Photo credit: siraf72 via Visualhunt.com / CC BY 即將來到高中生活的各位高一同學們,經過了國中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終於踏上了高中的旅途,你們來到高中前或許對高中生活充滿了許多幻想,豐富的社團生活、認識許多新朋友、更自由的學習環境、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學等等;也或許有很多不安,高中課程比較難,競爭比較激烈等等。 在這邊給充滿期待又怕受傷害的高一同學們一個小建議,拿起你手邊的紙筆,把對高中的期許與不安,一個一個的寫下來,然後在未來的高中三年,一筆一筆的把不安畫掉,一畫一畫的把期許勾起來。 了解化學本質,愛上化學 對高一同學們來說,國中的理化可能是很多人的惡夢,而國中理化又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物理及化學,化學部分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莫耳數的計算。 莫耳數計算是非常抽象的。原子分子非常非常的小,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而且原子分子的質量也非常小,不能用一般的重量單位去定義,而是用「莫耳」這個名詞先定義6X1023這個巨大的數字,6X1023個碳原子剛好就是12克,所以莫耳數就是連結原子世界與現實生活的一座橋梁。本來1個氧氣或1個氫氣根本不知道怎麼去描述他的重量,但是經過定義後的莫耳數,就可以說1莫耳氧氣32克、1莫耳氫氣2克。 其實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原本很抽象的東西經過轉換就變成具體的事物,所以想要學好化學首先要了解化學的本質,化學的本質就是把原子、分子在微觀世界的微小變化,經過實驗方法或數學方法等等轉換成我們所能理解的圖像或數值,只要把握這個本質,你就會發現化學其實很有趣、很好玩,慢慢的就會愛上化學,只要喜歡上化學,自然會努力學好化學。 化學需先理解消化後再背 老師常常說元素週期表要背喔,酸性強度表要背喔,沉澱規則表要背喔,甚至連沉澱物的顏色也要背喔,然後突然出現A B本來按照規則要變成C,但是因為A B是特例所以要變成D才對,所以常常有人說,化學總是背背背,但是總是考特例。 其實化學的特例都不是特例,只是在高中化學學到的範圍沒辦法解釋那些特例,所以老師就教你背起來,而這些特例都是可以解釋的,所以我會說化學是可以透過理解去學習的,而不是一直背背背,況且現在大考如學測和指考,考題越來越朝向「素養導向」命題,強調背誦與記憶的化學已經很少出現在我們考題中了,所以大家不要害怕化學需要背很多東西。在此給各位同學保證,化學要背,但是要經過理解消化後再去背,化學是一門有一點點背科的理科而不是披著理科皮的背科。 探索自己,規劃未來 讀書是為了充實自己,也是對未來做準備。大家到了高中的年紀也應該慢慢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如果還不知道也沒關係,多多利用時間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麼,早一步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就早一步為自己擬定計畫,要如何充實以達到未來的美好目標,這是除了學好化學以外,高中生涯很重要的課題之一。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小高一們,別害怕化學,請愛上他——化學科教師給高一新生的叮嚀
高中學科 高一生物怎麼讀?運用圖片及視覺化技巧
Photo via Visual Hunt 還記得嗎?暗夜中第一次看見螢火蟲點點閃爍; 走進阿里山紅檜森林深呼吸時滿溢胸腔的清新; 大雨過後草叢水窪傳來的陣陣蛙鳴; 炎炎夏日大快朵頤冰鎮過的玉荷包和愛文芒果; 凝視缸裡小魚悠游水中的怡然忘憂。 這些來自生命的奧妙,開啟了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和驚喜。時至今日,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生物學研究進展迅速,對醫療、農業、食品、環境和人類生活均帶來莫大助益和影響。能探索和瞭解自然,應用所學以對世界有所貢獻,進而欣賞和珍愛周遭的一切,這是高中生物課程所希望引導學子達到的目標。 微觀與抽象概念,為生物學習難點 與國中小自然科學及生物相關課程相較之下,高中生物課程以更細微的角度解析現象背後的機制,也以更巨大的時空尺度探討自然生態和演化。 研究者指出,生物課程中的概念學習困難可歸於兩大類型: (一)微觀組織層次,如分子、胞器、細胞、組織、器官等,均屬細微尺度概念。 (二)抽象概念層次,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物質的運輸,元素循環和能量流動等,均屬階段性、流程性、步驟性的概念(Lazarowitz & Penso, 1992)。 以一段對於「真核細胞的構造」之概念描述為例:「真核細胞的構造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胞質內的胞器包括了粒線體、內質網、高基氏體、液泡、核糖體、葉綠體等;細胞核包括了核膜、核質、核仁、染色質等構造;細胞核則由磷脂質和蛋白質所組成。此外,部分胞器和構造由雙層磷脂質及膜蛋白構成,共同屬於內膜系統;且其中某些胞器與蛋白質的合成和分泌有關。」上述概念牽涉了許多微米或奈米等級的細微構造,並必須瞭解各胞器的功能及其間的關係,兼具了生物科概念學習困難中微觀且抽象的雙重性質,因而增加了理解和學習的複雜度。 這些肉眼難以明確覺知的生命世界現象,導致學生經常會帶有許多矛盾的想法,而採取機械式的背誦方式,記憶片段知識來應付課堂或考試中遇到的問題,甚至想像或創造出錯誤的另有概念來自圓其說,以滿足自己模糊不清的邏輯,增加學習困難和挫折。 利用視覺轉換四技巧,釐清專有名詞 如何駕馭繁瑣眾多的專有名詞,並能輕鬆釐清專有名詞之間的關係?筆者建議可善用課本裡的圖片和視覺化的技巧,增加自己和圖片之間的交互作用。 可嘗試的視覺化技巧運用方式包括: (一)仔細閱讀課本段落,比較對照相關圖片,觀察圖中每個細節,以確認和釐清所獲得的資訊。 (二)嘗試自己獨立解釋圖片,用以檢視自己的瞭解情形。若覺察自己沒有把握解釋清楚的地方,則回到前一階段,再次閱讀課本段落和對照相關圖片,確認和補齊相關資訊。 (三)評論和檢視書上圖片的優點和缺點,如果有必要,可以依據檢視的結果來修改或調整圖片。 (四)練習使用不同方式轉換表達圖片,或親自重新繪製圖片,建立屬於自己創作的圖形。 同樣以「真核細胞的構造」這個概念為例,在學習此單元時,除了閱讀課本文字,同時需對照書中所附的真核細胞構造圖,理解各胞器的型態、位置和功能。接著只看圖片,不看文字,嘗試自己說出對圖片中每個胞器的理解;若有無法說清楚的地方,則再回頭閱讀,重新對照課本文字和圖片,補足概念缺失。若已能清楚解釋,可嘗試評論和檢視現有圖片的優點和缺點;若原有圖片有缺點,可根據缺點修改或調整圖片。最後,可練習自己獨立重新畫一張真核細胞構造圖,標出構造名稱,甚至可以在圖上延伸筆記各胞器的特性和功能。 將概念明確具體化後,一定要複習 當接收外界訊息時,透過上述一連串特別地處理和轉換,將經歷對文字符號、圖片和表格等多元表徵的閱讀和交流,以分析文章段落和圖片裡所蘊含的資訊,幫助自己將概念明確化和具體化,如此能在心中形成印象深刻的理解。這是一種將教育研究領域的「雙碼理論」轉換為實際應用的方式,亦即同時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符號系統,將獲得的訊息進行處理和連結,從而整合和建立屬於自己的心智結構。 正如同蓋一棟大樓,初始必須先建置地基(即閱讀和理解資訊),接著要綑綁鋼筋(即處理訊息,例如本文所建議的運用圖片和視覺化技巧),灌漿乾燥之後才完工(獲得真正有意義的學習);鋼筋綑綁得愈仔細,大樓的結構就愈牢固。 此外,特別要以心理學家Ebbinghaus所提出的遺忘曲線理論來提醒大家:在沒有任何複習的情況下,個體學習新的單元,經過一個月後,個體對原本學習內容的記憶保留量僅剩下原有的五分之一。這強調了複習對於學習內容的記憶保存相當重要。穩紮穩打的學習是成為專家的不二法門。翻開生物課本或任何科學書籍,面對琳瑯滿目的圖形和圖片,非常推薦嘗試應用視覺化技巧來學習生物課程喔! 【參考資料】:Lazarowitz, R., & Penso, S. (1992). High school students’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biology concepts.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6(3), 215-223.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讓想法看得見-運用圖片及視覺化技巧探索生命奧秘
高中學科 高中國文如何命題與解題?
Photo credit: dotmatchbox via Visual Hunt / CC BY-SA 看到許多家長討論到:「題目的答案為何不是這個?」「老師到底是怎麼出題的?」在沉思一下後,我試著以我個人教學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首先我必須請家長先要有一個概念──不能以自己讀過中學,上過國文課,以前考得也不錯,以前如何現在如何,來解讀一份現在的試卷。畢竟現行的升學考試還是引導著教學和學校考試,但現在升學考試的重點和當年不一樣了。 那如果您是一位老師,也請您出題前仔細想一下您用心了嗎? 升學考試:入闈老師由題庫選題組卷 先從升學考試談起吧!教改後除了聯考變成學測、指考、基測、會考外,課程也由部編改成一綱多本或自行編訂。師資培育也大幅修正,師培機構大量生產。那關鍵的升學考試題目呢?早年多半是台、師、政、清輪流主持。但請注意:不是命題,是入闈選題。題庫則是在考前半年到一年已經秘密交付大學國文系所教授或是明星高中資深教師命題建立題庫。那選題標準則是依照鑑別度、信度、效度,一般會在入闈時產生二份試卷,由前一年度該科榜首學生試考,並於考後由學生說出題目要考的目標和核心概念,並計算其解題方式與時間和答對率。之後由審題委員和召集主委決定刪修,選擇一份。 現行的情況則是由心測中心(編按:師大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建立題庫,光以國文一科高中學測各題型至少上千題,由全國中文系所、有師培經驗的教授與高中資深教師,每年一月前繳交。出題標準流程與上述一致,不同處是選題必須符合課綱精神,能力指標及教學目標。而此二者相信每位國文老師每年教務處、課發會、教學研究會、召集人都會公告周知。 學校考試:老師從光碟題庫命題改題 也由於國文老師主修背景不完全一致,教學資歷不一,通常在寒暑假會有試教、每週也有一個下午的領域課程研習。一般會採取分工方式,產生主課教師,補救教學教師、命題老師、審題老師,在開學前形成定案。依照課綱及能力指標編訂教學目標,完成教案、教材、學習單,甚至編修自訂教材或補充教材。 出題則會在考前至少二周開始根據教學進度作微調,開始設計題型、占分比、及交付審題與召集人複審教務處核備。 但最大問題也在這過程,上學期結束前書商,尤其大校,會開始辦選書說明,當然人情世故及開發相關講義光碟教案教材,網站或題庫的光碟,及各類協助教學的用具,只要老師敢要,書商絕對立馬送到。因為這一決定版本就是三年,開學後書商也會應老師的要求免費邀請課本編者或作者到校,辦理研習的售後服務。 光碟則多半會連接上網註冊,裡面應有盡有,從歷屆考題、教案、補充教材、學習單,各校考題、教學PPT。外加教師手冊、ABCDE版講義、每個教師人手一份。所以在沉重評鑑壓力、督導、翻轉、行政、導師等工作後,考前能認真就出題原理原則自行命題的老師數量便可想而知。一則自行命題很難配得好,容易起爭議。二來光碟或上網只要輸入範圍、難度、題型、占分比,可以產生無數考卷含詳細解析。唯一要做的就是改一下題目選項順序和題目問法。除非你非常資深,或是曾參與補教界及書商命題,你審題時是很難說題目不好的。 所以題目就這樣產生了。這不是單一學校現象,而是普遍現象,當然也有改題高手。 學生答題:閱讀理解為得分關鍵 那學生該如何呢?其實這些題目並不差,但要注意兩件事:一是高中有單選,複選、多選。後二者差異在複選必定要二個答案,多選則一至全部都有可能;二是高職則只有單選,這是因為學測、指考、統測等考題的題型所導致。 通常在高一開始,題目會逐次類似於升學考試題型,只有作文及閱讀測驗二者較無法配合。 題目從基本的字詞、修辭、文意、文學常識平均分配。較易產生爭議多半是閱讀理解。閱讀理解若是從課文出題,一作者欄作者風格、文學特色、慣用手法。二課文題旨,會明確告知文章重心與核心概念。三課文賞析欄則會分段分句說明作者寫作意旨、句法、修辭、用意。依此三者加上上課時老師多半應該都強調每句的核心概念、關鍵字句、分段及全文核心和原文出處,在講述作者生平時也會論及創作此篇時的處境心境。 如果學習時用心,要答對並不難。但學校考得好,尤其月考,並無法看出學習效果。模考充其量只是猜,模仿升學考試。 重點得分在閱讀理解那四題,一般會有一題是熟悉的文言作家的作品,考的是對作者作品認知;另一題則是你絕對猜不中的文言或白話作家作品,考的是對作品的鑑賞與理解;再者會有一題是理解分析,選自翻譯或重要議題如環保、教育、科普、生命教育類,考的是你從文章中得到甚麼結論;最後一題多半是文學類鑑賞題。這不一定是文言或白話,考題會較深入,解題關鍵在找到關鍵句。 上述會有3-5題的題組,往往錯一題後面會跟著錯。散落到多重或單選的則多半是單句,或短詩的理解。所以概略以近十年的考題看,其實閱讀理解的配分相當重要,頂標也多半是靠此,此外理解能力強也連帶影響其他科的解題。當然作文的表達能力也建構在此。 訓練學生:解構分析、理解鑑賞 那對於學生而言,該如何?作者、題旨、賞析,絕對要與課文仔細比較,找到關鍵字、句。掌握每一課學習重點,在閱讀後,試著分析解構各段大意;嘗試以起、承、轉、合的架構來解開課文,再仔細閱讀作者風格及文學特色,以理解方式將注釋帶入;最後以賞析檢核自己是否充分掌握核心及關鍵,平日也應多讀完整各類刊物或書籍,練習這種解構法。書籍則多注意序與章節和評論。 解題其實就是解構題目,核心概念是訓練找到關鍵和理解進而鑑賞到其作家作品的特色、風格。 也就是可以先請學生把題目所問的關鍵字句圈出,然後再把全文瀏覽一遍找到關鍵字句。以此短文的關鍵字句所選出的答案與題目所問核心作比較為佳。 升學考試延續課綱精神強調的也是這個訓練過程,這對於往後進入大學有極大幫助。這也是多數科系會採計國文成績強調作文的原因。 所以無論老師、家長、學生,學習解構是必然的過程,沒有解構無法理解更無法建構(作文)創見。這樣的過程在國中便開始訓練了,因為在教育心理發展時期,中學六年是從具象理解到抽象理解,與建構自我的發展歷程。 語文學科尤其本國語文,所扮演的腳色便是橋梁與工具。此外世界各國皆會如此要求閱讀理解也是基於解構到理解,進而表達鑑賞自我所處的傳統與文化。 其實家長們可在教育部的官網或搜尋某某科能力指標即知道。 選文不應有文白或中臺二分,需慎選 此外,例如章回小說元明兩代如三國水滸已近似白話、西遊則與清代之紅樓皆為白話,課程多安排在高一高二;詩經屬於上古語又是十三經故列在高三,都已經考慮學生學習能力。現在已經放入或將放入的台灣古典文學如郁永河採硫記等,涉入太多當時名詞,故顯得生澀。文言文的經典其實在漢至宋代,白話文則在民初或當代,但當代部分白話文涉及作家的「國籍」與「認同」,如余光中VS黃春明VS陳映真,有的涉及宗教或文學性過高。 我一再強調「師資」,就是因為當前國高中國教師多為傳統中文系所,一對白話文不熟悉,二對十三經典籍當年的修讀又因為大學端教授缺少,所以最精華的白話文學不會教,最精華的文言文教不好。 選文應慎選,對文化傳承文學代表有意義的篇章。而不是強調文、白,或是中國、臺灣。這樣的二分法任何中文系所或臺文系所或世界華語文系所皆不曾出現。好比連橫臺灣通史序,從作者生平、人品、作品、文章都很糟糕、但為何入選過,因為他記錄了臺灣一個重要的文化脈絡,單篇文詞也都氣勢不差頗有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氣,一如正氣歌。但現在教育當局問題不全是出於執政者意識形態,更夾雜事務官官僚習氣,外加上教改一昧崇尚歐美或偏頗狹隘的格局。導致今日學生國語文與文學程度低落。 既然是要國文科傳承文化和語文素養,那請專業化。把不屬於文學或語文素養的因子去除,回歸專業,莫讓行政、口號,取代文學與語文培育的專業。「態度決定高度,高度展現格局」,沒有格局謂之失格,失格就喪失視野。教育是精耕農業,不是工商服務,這是現在教育界最大的問題。 其他太深入的語文發展演變或文白之爭與鄉土文學論戰,涉及太多太專業的文學領域,我只想問的是:我們如何從最容易取得、最貼近文化的華語文學2000多年的百萬篇章中選出鳳毛麟角又具代表性、語文學習素養、文學文化傳承的篇章,標準在哪?師資在哪?教學目標?考試方式?誰說了算?是官僚?還是意識形態?還是「孩子的未來」? 盲目亂選,想害死幾代?華語文因兩岸政治各自內部及互相的鬥爭已斷代,現在我們是否該想想,要留給後世什麼?孩子的競爭力核心是語文理解和文化自信,我們選文或教改到底是進步還是摧毀?真的不想搬出孔子或韓愈師說或賴和楊逵這些大師的理論,我很難想像這些基本素養,中文系所畢業的專家不知道。 我是很真誠希望給新手老師和家長孩子,甚至關心教育的各位正能量,以很實際簡單的務實說法,讓大家不要恐慌或埋怨,畢竟孩子是自己的,但孩子的態度取決於我們的心態。教改再怎麼改,20多年我就看著它變,有一點不變就是沒敢動升學考試。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中學國文命題與解題
高中學科 高一公民怎麼讀?理解概念關注時事
Photo via VisualHunt.com 昨日的你/妳,離開國中時期;今日的你/妳,步入高中階段,迎接人生的另一個挑戰。想要問問你/妳,對高中學習有何準備?對高中生活有何期待?對高中課程有何想像?希望你/妳有備而來,對於新歷程,對於新學習,有著探索的動機,有著行動的熱情。 也許,面對新的環境,你/妳有些不安、疑惑,想要問問老師,高中和國中的公民課程有何不同?高中的公民老師會如何進行教學?該如何準備公民與社會科的考試?提出這些問題之前,建議先反思:我們的社會,需要怎樣的公民?我們的公民,需要具備何種公民素養?如何培養公民素養來建構公民社會?這些問題可能是大哉問,需要細細的思量,但這些問題的思考將影響如何學習這個學科,而對於這個學科的認知,決定日後學習的態度與高度,發展的面向與視野。 培養獨立思考,學會理性溝通 生活中充滿著大大小小的公民議題,公民無所不在。你/妳可能看過臺灣媒體的新聞,播報著年金改革、一例一休、前瞻計畫,未審先判的犯罪案例;看過為數不多但缺乏深度評論的國際新聞,如敘利亞難民、英國脫離歐盟、恐怖攻擊、美國、法國以及韓國的總統選舉;聽過自己還不懂的經濟名詞,臺灣的GDP、經濟成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你/妳也可能與同學討論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死刑存廢以及核能電廠的存廢問題;曾面對隱私權、著作權的侵犯,生活中食安和汙染問題,買賣中的消費爭議,對校規的質疑;聽聞過茉莉花革命、公民不服從、318學運、香港的雨傘革命等等。 這些屬於社會、政治、法律、經濟領域等多面向的議題,需要你/妳的獨立思考。必須具備相關的基本知識,充分正確的資訊,審慎思辨,才能在資訊的洪流中,解讀並辨識媒體或資訊,進而具備批判力與思考力。 這些社會文化、民主憲政、人權保障、永續發展等相關的價值觀念,需要人文關懷與公民意識。你/妳必須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並包容差異,平等對待少數族群,珍視公平正義,關懷弱勢族群。 這些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技能與行動,需要你/妳的公共參與投入。希望你/妳能夠培養思考、分析、歸納、判斷、選擇、反省的能力,學會理性溝通,解決問題。 了解核心概念,關注新聞時事 如果你/妳能了解公民與社會課程的重要,就能知曉高中課程的廣度與深度,需要努力的學習,認真的閱讀,專注的上課,熱情的探索,讓學習更為開闊。如果你/妳能了解公民素養的重要,就會珍惜老師為課程所規劃的探究或實作活動,讓課程應用於日常中,讓知識實踐於生活中。 至於段考、模考、學測、指考,請不要抱持著「反正就是社會科,畫畫重點,背背內容,做做題目」的漠視,建立正確的學習認知、態度以及方法是重要的。首先須先了解公民課程的課程綱要和核心概念,閱讀課程的內容,關注新聞時事,體察環境變化;其次,透過理解,歸納整理學習重點,最後練習相關試題,再檢視自己的學習盲點和錯誤,透過修正,確認自己是否完整學習重要概念,這樣的學習歷程和策略,會讓你/妳無往不利。 身處這片土地的你/妳,這個社會需要你/妳的力量,朝向未來公民的你/妳,希望此刻正在前進,正在行動。因為,公民無所不在。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公民無所不在——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給高一新生的叮嚀
高中學科 高一物理怎麼讀?理解&牢記&思考
Photo via Visual hunt 學習物理,是為了理解我們身處世界的運行規則,是為了更深刻地感受大自然之美好與奧妙。 世界豐富而多彩,幻化而難明,電馳雷騁,日月生輝,霓虹彩霞,清風玉露,星光呢喃……在許許多多看似複雜多樣的現象背後,物理學想要去探索的是這其間有無共通的簡單法則。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也是門邏輯嚴謹、精確量化的學科,而大自然的語言則是「數學」。在進入高中之後,物理的內容將逐漸比國中時加深加廣許多,所以想要深入掌握這門學科,需要一些好的態度與方法。在此,我提供一些建議與叮嚀,跟同學們做個分享。 1.基本的名詞與定義,必須確實牢記與分辨 物理學上的一些名詞,例如速度、加速度、壓力……等,都有嚴格的定義,它與日常生活的習慣用語,有時意義上會有所不同,因此必須將各名詞的定義分辨清楚並牢記,這些是彼此溝通討論與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2.定理及公式,必須理解含意並牢記 在課本中出現的定理與公式,都是經過無數科學家們數百年來千錘百鍊之後所得到的精華,一個好的公式或定理,往往包含許多博大精深的道理在裡面,也包含了無數科學家所投入的心血與熱情,是大自然在訴說它的奧妙及規律。 許多同學會有誤解,以為學習物理不需要記憶和背公式,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反對的是不經理解而死背亂用、解題時東拼西湊。正確的物理並沒有所謂「例外」的情況,但每個公式定理都有它使用時的條件及前提。 3.多練習增進理解 許多同學會反應,上課時覺得都聽得懂,但碰到題目時卻不會寫。 其實,題目的練習便是為了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各項定理的內涵、限制與使用時機。有時我們對於定理一開始的理解很可能是不完全的、片段的,藉由題目的練習可以釐清我們學習上的盲點。所以碰到一知半解的問題時,千萬不要得過且過,一定要找老師或同學問清楚。但也不要貪多,與其囫圇吞棗做過多的題目,不如紮紮實實地把適量的題目弄清楚。 4.多觀察、多思考 學習物理學是為了理解大自然,生活中處處都有與物理理論密切相關的地方。多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多思考,跟學校所學的理論相互驗證,便更能體會世界與物理學的深層之美。 作家龍應台曾說:「文學,讓原本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其實,科學也是。 在高中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或許你會遭遇到許多挫折與困惑,但不要被一時繁瑣艱難的考試破壞了你對大自然的熱情與好奇。計算與分數只是一個訓練的過程,就像在廣闊無涯的黑夜海上航行,好奇與熱情便是天上閃亮的群星,將堅定地指引你穿過時有時散的濃霧與駭浪,抵達芬芳甜美的知識彼岸。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學習欣賞大自然之美——物理科教師給高一新生的叮嚀
高中學科 高一地理怎麼讀?五大原則輕鬆學
Photo via Visual hunt 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學經驗,發現高一上學期學生常常容易被第一次期中考的低分驚嚇到。怎會如此?!應該是跟以下原因有關: 高中地理不適「貝多分」 1.國中地理課程範圍小,內容深度較淺,利用「背多分」,就能掌握大部分的分數。 2.學生國中時,不斷反覆練習考古題,看到題目就反射性的會知道填哪個答案,少有思考推論因果關係的練習。 3.高中地理科內容深度與廣度都加深,因此除了平常上課要理解之外,在準備期中考時,必須要花更多的時間。但是若學生準備不夠充分去應考,分數當然可想而知。 4.高一上學期的內容為自然地理通論,還有地圖的投影、地圖判讀,還有GIS(那是什麼!?由各位的地理老師來跟你/妳說明吧!),這些都是國中課程介紹較少或沒有介紹的部分,也必須花較多時間閱讀、理解甚至操作之後才能真正了解。 5.部分同學閱讀的課外書太少,除了課本之外,幾乎不閱讀課外書;即使上網,也沒有花時間去看一些能夠增加自己知識與常識的資訊,因此失去很多獲取新知的機會。 掌握五原則,地理輕鬆學 如果同學們想要在高一時(其是高一上學期),能夠掌握地理科,那麼建議參考下列事項: 【1.不懂要立刻問】:日常生活作息要保持正常,讓課堂內隨時保持清醒、專注,否則很容易弄不清楚某些概念。重要的是有聽不懂之處,課堂中立即發問,千萬別怕丟臉;若實在太害羞、或老師上課進度很趕(這是高一地理課的常態),那麼要把握當節下課立即解決,千萬別拖到期中考前發問,到時你是很難搶到老師時間發問的。 【2.理解因果關係】:高一上地理有幾個障礙需要突破,一旦過關,其餘內容就不成問題。障礙有:地理學分析方法、地圖判讀(等高線地形圖、衛星影像圖)、地圖投影(大魔王)、GIS、冰河地形、土壤。光靠死背,不足以克服,必須培養對因果關係的釐清,分析理解的能力,還有對空間關係變化的敏感度。 【3.多閱讀多印證】: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多方面涉獵各種知識與常識,並培養觀察能力,有利於與課堂中所學相互印證。 【4.自己畫圖筆記】:嘗試自己畫各種地圖,整理個人專用的筆記,在筆記中擷取並記錄課程的重點。有能力者,利用心智圖幫助學習也不錯。 【5.戶外實地觀察】:多到戶外走走,觀察大自然是不錯的學習方式。 總之,高一地理是地理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學得好,高二以上的地理課學習起來會非常有成就,未來準備學測、指考時也相對容易的多。祝福大家!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坐觀天下,可行乎?──地理科教師給高一新生的叮嚀
高中學科 高一歷史怎麼讀?精讀課本勿死背
Photo via Visual hunt 考完國中會考後,毛頭小子、黃毛ㄚ頭心態上,好像剛完成人生一個階段關卡,國中跨到高一的暑假裡,很多人選擇瘋狂地投入遊戲的世界中,或投入歐巴的世界中。直到收到註冊單,領制服、完成體檢,唱完開學典禮的國歌,孩子們,你/妳們即將以新的身分「高中生」迎接新的「考驗」。 剛開始一切都很新奇,新的制服、新的班級、看起來很厚的課本。第一堂歷史課,台上的歷史老師一再跟你/妳們叮嚀:「高中歷史變很難,書要早點讀」。坐在台下的你/妳還在想:「歷史很容易啊!我都是考前一週才開始讀,隨便都能考八、九十分啊,我想讀歷史的方法跟國中應該沒有什麼兩樣啊?!」直到第一次期中考後,歷史老師公布成績的那刻,你/妳才驚覺到高中跟國中真的很不一樣。學習高中歷史課程除上課專心聽講外,請謹記以下4點注意事項。 一、歷史課本很重要 目前高中三年的歷史課程安排是:高一上學期為臺灣史、下學期是中國史;高二上學期為中國現代史加上西洋史、下學期是西洋史;高三上、下學期是選修歷史。 普遍來說,因為你/妳在國中已學過臺灣史,所以高一上學期的課程還能適應;但到了下學期中國史,難度會更加深加廣。所以在段考前至少精讀考試內容3次。若你/妳只讀1.5次就上歷史考場,成績低於60分,千萬不要馬上放棄歷史。一切是因為你/妳跟它(歷史)真的很不熟。 二、讀書方法要正確 讀歷史時,標題一定要看,每一段落的小標題,都是在提醒你/妳這一節的重點在講什麼。每一段落內的時間、人物、發生何事、帶來的影響等(即英文的5W法則),都是要裝到腦中的重點。 怎樣確認自己是否有讀進去?請先暫時蓋上課本,回想自己剛剛讀到什麼資訊?如果可能,盡可能把這些歷史內容想像成情境畫面,之中若有年代、人物忘記了,可以翻一下書確認,再繼續聯想。若遇到較難的課程內容,建議完成情境聯想後,拿起筆動手整理筆記。 三、善用歷史考古題 練習考古題有助於檢視自己是否真的理解課程重點,而且每年學測與指考都是依據歷史課綱來命題,有些重要觀念都可能會用其他新的史料,重新包裝再考出來。大考中心會把歷屆學測指考試題放在網站上(學測歷屆試題、指考歷屆試題),供大家下載與參閱,可多加善用。 四、培養閱讀習慣 近幾年歷史科試題命題以閱讀素養為導向,文字閱讀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培養的。請善用國三升高一的兩個月,可適當閱讀一些課外優良書籍。歷史小說、武俠小說皆可。當然,平時,在不影響課業的前提下,閱讀一些好書吧! 最後,叮嚀高一上學期課程是臺灣史,普遍來說是高中歷史課程中比較簡單的。把握高一時光,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歷史學習方法吧!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請不要叫我「背多分」——歷史科教師給高一學生的學習叮嚀
高中學科 高一國文怎麼讀?「多讀多想多寫」是關鍵
div class="box-content pt20"> Photo via Visualhunt.com 高一新鮮人的你,翻閱著嶄新的國文課本,將不免迎來文言文變多、課文加長加深、閱讀補充大增的壓力。的確,高中國文是國中國文學習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承襲、連貫與深化,因此相較於國中國文所學更深更廣更難。讀國文不再只是會寫正確的字音字形、背好注釋翻譯、認識作者、理解課文文意修辭等等,還必須能對課文所學的字詞文句篇章加以運用各種技巧、格式以適切表情達意;要能掌握課文的寫作旨趣及寫作方法;對於課文作者或其內容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精神,要能深刻體會,並且具有鑑賞、思考批判的能力。 主動閱讀,自發學習 高中國文的學習強調語言運用能力與批判能力的養成,但是授課時數有限,不可能在課堂上被動地等著老師一步步地指示、帶領,而寄望能得到所有需要培養、深化的能力。因此高中國文的學習更強調主動探索的精神,身為高中生的你,必須要培養自學的態度與技能。 進入高中前,如果你喜歡閱讀,常常主動閱讀各類文字資訊,那麼便已經初步具備閱讀素養的基礎,並且有自學的精神了。無論是否已有豐富的閱讀經驗,進到高中後,想學好國文的首要之務,便是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自己多多利用時間,持續而廣泛地閱讀,隨著課內、課外各類文字資訊的引領,進入作者或人物的心境、歷經種種的遭遇,探索各式各樣的知識——自然科學的、史地人文的等等——多多增加閱讀的深度與廣度,關照不同的社會及文化議題,不僅能使你與其他學科結合、累積自己的知識,進而激發對許多議題的研究興趣,在閱讀中體會、思考,還能增進創意、增加問題解決能力。 隨手摘要,邊讀邊想 然而所謂的知識、創意、能力的獲得或累進,並非只憑著眼睛多看、腦袋多想就能實質擁有,一定要用筆寫下你的所讀所寫,才能點點滴滴匯聚。 閱讀文章或著作時邊讀邊預想內容,並隨時連結自己的背景知識;邊讀邊問自己問題及回答問題,監督自己的理解,想想其所表達的情境或訊息重點為何;隨手作筆記,劃下或抄錄下主題句(重點文句)、圈出關鍵字;讀後(讀完一段落或是全文),將文本訊息加以組織,找出主旨,試著以一、二百字書寫內容摘要,思考如何以簡潔扼要的文字清楚表達所閱讀的內容,使未曾閱讀過的人能由你的摘要理解內容。另外,針對文章內容或文字敘述寫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體會或認同的部分是否能加以延伸或可觸類旁通;你不以為然或反對的部分又是哪些、原因何在。 【用眼睛看】:多多閱讀各類領域的文字訊息。 【用心靈思考體會】:徜徉文學或知識、關照社會及文化、穿梭古今。 【用筆書寫】:多多運用語言文字練習如何適切地表情達意,以呈現你的心性、你的思考與批判,甚而參與公共論述。 乘著文字的翅膀多讀、多想、多寫,不僅高中國文將任你自在悠遊,面對未來種種挑戰,你所須具備的表達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已奠定優良基礎。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乘著文字的翅膀多讀、多想、多寫~高中國文任我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