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虎尾農工】新機台進駐 機械群實作升級
國立虎尾農工「機械群科及商科教學實習大樓」,由教育部補助1億930萬元,於109年9月間落成啟用,除了打造地上4樓且具實用性的教學大樓,改善原有空間、線路等硬體問題,並於110年進駐高速車床,提升整體學習環境,讓師生學習品質更加倍,更獲得師生好評。 為改善國立高級中等學校耐震力不足之危老建物,教育部國教署逐年編列預算辦理「重大新興營建工程」,協助各國立高中職拆除危樓與新建大樓,補足現有不足教學空間,提供師生優質的學習環境。 機械群科 學習環境升級 虎尾農工原舊大樓建築為「老背少」,加上工具機設備承載重,只能放置在一樓,導致機械群學生在單人上機的時間縮短,也影響學習品質。實習處主任羅一誠表示,透過教育部補助落成新大樓,以及教育部、經濟部「工具機產業人才培育暨振興計畫」補助機械科的22台高速車床,已於去年8月前進駐完畢,現在學生可一人一機具,除上機時間拉長,且開放非上課時間回校實作,更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學校並鼓勵學生「一個年級至少要拿到一張證照」,因此,畢業學生平均至少擁有兩張以上的證照。 電腦機械製圖科三年級學生張家榮說,過去校內舊工廠較擁擠且與其他科共用,新大樓落成後,空間更加寬敞明亮,也很喜歡新的如廁環境。更因新大樓的嶄新設備的輔助,他拿下110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工業類科-機械製圖」全國第11名優勝。 110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工業類科-電腦輔助機械製圖」全國第13名優勝的陳彥瑋說,過去校內實習工廠採光差、空間擠,加上機器運作時溫度就會升高,而新大樓空間更寬敞,電腦軟體也是最新版本,大幅提升學習環境品質。 高三機械科的鄭雯文是班上唯一女生,她表示,新大樓空間寬敞,更有22台高速車床進駐,學習品質大幅提升。而她喜歡動手做,「確定目標後就要勇往直前!」,因女生讀機械科為少數,但只要努力就有收穫,更訂下台積電工程師的目標。 鄭雯文喜歡動手做,平時把握時間做練習。 同群跨科 加深加廣 另外,配合新課綱,機械群也開放「同群跨科」,讓機械科、生物產業機電科、電腦機械製圖科等3科一同學習,讓學生對機械群相關知識加深加廣,也對他科內容有基本概念。而虎尾農工是社區型學校,主任羅一誠也說,為了讓學生畢業後,所學與職場銜接時不要落差太大,會透過職場參觀、業界實習,讓學生熟悉就業市場環境。 國教署表示,會持續挹注國立學校校舍興建工程,所需資源與經費,除滿足各校所提需求外,更協助各校做出更完善的校園規劃,以提供學生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高中校園 【高職補助】照顧服務科 111年起免學雜費
111學年度起,高職「照顧服務科」的在學學生,皆可享有免繳學費及雜費補助,直到畢業。希望吸引對實作有興趣的國中畢業生選讀技高,為長照產業增加生力軍。 為連結產業人力需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於111年7月修正發布「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學校產業特殊需求類科要點」,並自即日起生效適用,以培育更多國家基礎產業人才。 照服科三年免學雜費 國教署說明,本次修正重點除原已列入補助辦理範圍的科別外,配合長照2.0政策,於技術型高中群科再新增納入「照顧服務科」,在學的一、二、三年級學生同享免繳學費及雜費補助,直到畢業,以期吸引具有技術資賦或實務性向的國中畢業生選讀技高,預估每年免學雜費受益學生人數達13,000名以上。 擴大補助實習實驗費 本次修正尚有另一重點,即針對開設相關產業特殊需求類科學校,也擴大補助「實習實驗費」及「業務費」費用。「實習材料費」部分,由原本以「科」為補助單位改以「班」為補助單位,每班補助3萬元;「業務費」部分,由每校補助3萬元提高至每科補助5萬元,如學校產業特殊需求類科專業群科一年級採完全免試入學招生者,則除每科補助的5萬元外,再增加補助10萬元,以鼓勵學校配合現行技職教育政策,並藉以增加學生實習實作機會,提升技能水準。 國立嘉義高工裝潢實習課上課情況。 國教署表示,相信藉由提高相關補助措施,將可鼓勵學校踴躍辦理產業特殊需求類科,並吸引更多國中畢業學生選讀,提升教學成效及品質,同時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為國家培育更多符合產業需求的優秀人才。
高中校園 【基隆女中】亮點課程「基隆遊憶思」 展現地方特色
為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培育學生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國立基隆女中推動「文藝女中、在地關懷」為各項計畫願景,規劃學校特色課程與亮點課程、學生自主學習與多元學習表現及活動,期以引導學生開展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 特色課程 基隆遊憶思 基隆女中特色課程「基隆遊憶思」,在歷史科教師的帶領下,由在地文史工作專業人員進行實際及詳細的導覽,安排學校週邊田寮河走讀、月眉聚落踏查等活動,訓練學生的表達力與現場解說能力,有助於提升學生關懷基隆在地歷史,更能深刻理解課本或課堂上無法感觀的文化變遷,以及充實課本以外的知識內涵。 課程除了靜態授課外,也同步規劃走出教室,體現「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精神。並長期融入行動研究、實察課程與加深加廣探究的精神,高度符合新課綱理念的素養、探究、實作等各種面向,以期能培養學子關懷鄉土、認識鄉土、進而了解社區問題並思考解決之道。 基隆女中學生於和平島進行文史地質踏查。 在地關懷 認同本土 校方表示,該校以整合內外部資源,在社會科教師帶領下,將主題圍繞於基隆的自然、人文、產業、文化、宗教與族群,除了弘揚在地特色外,更奠定學生對於「地方學」的學習基礎,配合鄉土實察課程,進行地形、地質、信仰、廟宇、砲台、史蹟等探究活動,厚實學生鄉土學習的提問力與素養力。培養學生關懷家鄉、認識在地文化及野外實察踏查的各項技能,進而產生對在地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另外,學校也積極發展校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透過各科教師社群共備討論與課程實務研發,達成課程與教學滾動式修正與改善的精進目標。國教署表示,新課綱實施,讓孩子從探索引發學習熱情,鏈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所提倡「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理念,期待透過師生共同的努力,成就每一個孩子。
高中校園 【111教學卓越獎】8所高中職 優質教案獲榮耀
111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有8所高中職入圍金質獎或銀質獎名單,其中4所金質獎分別為:桃園市大溪高中、臺北市中正高中、臺北市中山女中、國立金門高中;4所銀質獎分別為:新北市鶯歌工商、臺中市新社高中、國立大湖農工職校、桃園市壽山高中。 金質獎四校 榮獲金質獎的四所高中職團隊方案理念如下。 【桃園市大溪高中】 該校從大溪學出發,並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為跨域教學的具體實踐者,發展「意想不到的溪遊記」教學方案。首先分析學生學習表現目標,再逐步搭建學習鷹架,以大溪作為真實情境的教學平臺結合社會議題,利用歷史脈絡、文化地景與自然環境以及老城區實境遊戲設計,培養學生具備觀察、規劃及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現出溪高學子的特色 DNA。 【臺北市中正高中】 「國際旅人的能量迴圈-原力與覺察」方案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程,引發學生關注議題,對照在地與國際案例,串連知識與探究,強化參與歷程,實踐使其體會,反思意義與價值,找到未來的態度和方法,累積知識,從探索世界到肯認自我、再從覺察到貢獻世界,原生於素養的驅動力則將形成迴圈,使學科知識、素養教育及探究文化三者產生螺旋共伴效應。 【臺北市中山女中】 該校研發「PBL—中山幸福提案」校訂必修課程,培育學生跨域能力,從生活周遭及聯合國永續議題出發,主動發掘有感、有意義的問題,注重學生自發性學習,互動性溝通、小組合作,並能運用思考方法及工具,嘗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在期末成果發表時,相互觀摩、學習與反思,且在潛移默化的生活實踐中,讓學生成為問思者、解決者、分享者,更是卓越的創新者。 【國立金門高中】 該校以「玩 WAY 金門」方案的「WAY」出發,引導學生探索與自身相關的6個W,並擬訂公民行動方案,付諸行動(Action),重新定義自己是怎樣的青年(Youth)。所謂的6個W,乃是省察自己是誰(Who)、住在哪個聚落(Where)、我與聚落擁有什麼亮點(What);而後意識環境的變遷與影響,產生好奇,進一步挖掘其背後的發展脈絡,是在何時(When)、為何產生如此改變(Why),而自 己的角色又能夠如何做(hoW),以呈現或守護它。 銀質獎四校 榮獲銀質獎的四所高中職團隊方案理念如下。 【新北市鶯歌工商職校】 該校位處鶯歌陶瓷重鎮,為傳承陶藝文化及培育優質技職人才,該校從師徒制、茶席等相關人文活動,建立學生自信心,同時透過 PVQC 英文證照及外師協同教學,提升孩子的英文能力,將鶯歌陶瓷文化推向國際舞台,另將陶藝作品經過包裝、攝影、文創商品等行銷與創新,逐步從陶瓷傳統產業成為具有特色新興產業文化。 【臺中市新社高中】 為落實新課綱精神,該校研發「探索新識力」系統課程,並將其初階課程正式納入高一上校訂必修課程,進階課程則成為高一下多元選修課程;其核心發展理念包括「自我訂約起點,永續 Me 與 We 的動循環」、「教師教學共好,繪製師生共學的新風貌」、「跨領域新思維,續航核心素養的解決力」。 【國立大湖農工職校】 獨行不如攜手;將教師團隊跨領域的魔力從 0 擴散至無限遠,帶著學生一起出去走,再讓學生自主成長地走出去,從而引領學生聽見寰宇大地的聲音,從冷漠無感變五感全開,最終內化厚實學生的地方學涵養底蘊,轉化思維,創造新美學。 【桃園市壽山高中】 該校以設計為核心進行跨科整合,實施 APC 三軸課程,以設計思考 4Ds 的模組,達成 5 個 CLOUD 目標能力。以數學詩創作、圖繪為結合紐帶,設計「詩說數感」課程,讓數學詩性的意象飛越文字藝術與視覺藝術;另「前室今生」課程即援引 SDGs,將課程與空間改善計畫結合,逐步整修美化第四教學大樓;以「玩轉專案」課程,透過虛擬、數位設計共融平台,兼容手作與資訊能力,進行專案式學習。 金質60萬,銀質30萬 教育部表示,教學卓越獎從92年開始舉辦,藉以鼓勵教師專業成長、團隊合作、創新教學、適性輔導,樹立優質教學典範。今年度各縣市共推薦107個教學團隊參與複選,評選過程中,各團隊全力呈現最優質的教學理念與策略,展現教師的專業與熱忱。經評審委員審慎討論,評選出40個入圍團隊,其中19個金質獎團隊各可獲得60萬元獎金,21個銀質獎團隊則各可獲30萬元獎金。
高中校園 【2022國際地奧】2金5銀1銅,國際排名第4
我國高中生參加2022年第15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在35個國家、204名的參賽學生中,榮獲2金5銀1銅的佳績,國際排名第4,表現優異。今年由義大利主辦,並以線上賽方式辦理,各國代表隊伍在各自國家內尋覓符合大會規定的場地參賽,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訓練監考人員。參賽學生必須上網閱讀大量英文資料,並依據數據進行分析歸納與答題,競賽題目充滿創新與挑戰,相當符合108課綱探究與實作的精神。 左起蘇軒漢、王政凱、蕭皓澤、涂宇軒、王德名、林子翔、王道一、謝承安。 2金5銀1銅,國際排名第4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選、複選、決選研習營等三階段,在523名學生中選出8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代表隊2位金牌獲獎者分別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王政凱、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林子翔。 地科高手的年度盛會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Olympiad,簡稱IESO)是專為18歲以下的各國學生舉辦的年度科學競賽,內容包括地質、氣象、環境科學及天文學等領域。IESO賽事分為兩部分,包括:70%的筆試及30%的實作測驗。近年來氣候環境劇變,地球科學逐漸成為顯學,每年舉辦一次的IESO不僅可加強高中學生認識地球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能促進國際間地球科學教育的交流。 在計分的兩項目考試之外,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還安排國際團隊野外考察(ITFI, International Team Field Investigation)及地球科學專題討論(ESP, Earth Science Project),每個小組成員皆來自不同國家,學生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溝通、分工、實地考察、討論、製作簡報及手繪海報,且所有成員於簡報期間皆必須開口進行發表,並且在討論抽選得到的議題後,團隊共同繪製專題海報,這些環節活動的設計,對於學生未來求學生涯相當有助益,為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的特色。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若於地科奧賽中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並可分別獲得獎學金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 我國榮獲42金 我國自2007年起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42金21銀2銅。
高中校園 【金門高中】「玩WAY金門」課程 開啟多元學習
國立金門高中為金門唯一普通型高中,由於學生生活環境與學習資源分配相較於都市地區為不足,校方盡力整合現有內外部資源發展「玩WAY金門」課程,期能培育「金中人」三項核心素養:「省察」、「互動」、「開創」,探索自然與人文環境,並透過深度省察認識家鄉之美,培養青年對土地的認同。 6個W 探索自我與環境 「玩WAY金門」課程規劃引導學生探索與自身相關的6個W,所謂的6個W包括:省察自己是誰(Who)、住在哪個聚落(Where)、我與聚落擁有什麼亮點(What);而後意識環境的變遷與影響,產生好奇,進一步挖掘背後的發展脈絡,是在何時(When)、為何產生如此改變(Why),而自己的角色又能夠如何做(How),以呈現或守護它。 為使學生能綜整所學,完成這張別具意義的課程中的綠活圖,課程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學生跨越限制所需的能力與機會,讓學生透過對家鄉地理、歷史文化和戰地史蹟等面向的認識,及聚落資源的調查、挖掘、體驗,累積觀察力、表達力、合作力,最後以深具永續概念的「綠色生活地圖」來呈現自我觀點與期許。 「玩WAY金門」之「綠色生活地圖」。 小組討論 激發潛力 同時,教師也利用課堂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完成作業或任務。為能多向度開發學生潛力,課程中設計多種評量方式,支撐與引導學生多元智能的展現,例如:引領學生在校慶策畫成果展、跨校營隊籌辦、行動方案規劃執行等,展示自我,對外行銷,鼓勵其創造出獨特、熱情的作品,以圖敘事,成為有故事的人。 國教署表示,學校透過課程,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讓曾經是「戰地」的金門要如何翻轉成「讚地」,更讓高中畢業後必須離家的孩子們,未來無論去到哪一個地方,都能帶著自信與他人互動,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並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為目標。
高中校園 【108課綱】臺東女中美術班 藝術家入校活化教學
國立臺東女中美術班結合藝文界及高教資源,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鄭元東合作辦理「切、挖、刻、掘的合奏:與公共藝術家有約」師生研習課程,讓教師透過與藝術家共同備課活化教學,進一步將公共藝術的概念融入課程設計當中;學生則在藝術家與老師的指導下,於精進雕刻技法的同時,也能以創造性思維連結環境、空間、美感與人文。 為培養具藝術才能的學生開展自我,教育部國教署訂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藝術教育作業要點」,提供學生循序漸進的專業藝術學習,並引導具美感及創意等藝術表現,進而養成專業藝術教育所需的基礎人才。 跨校特色課程 體驗公共藝術 走進國立臺東女中的國畫教室,美術班與選修「美感設計」跨校特色課程的學生們正忙著與PU方塊奮戰—這是一種工業設計中製作原型的素材,質地柔軟,容易塑型。在藝術家鄭元東講述公共藝術的內涵與案例後,學生們在美術老師的分組指導下,運用切、刻、挖、掘、刮、磨等雕塑技法,將腦海裡的設計透過PU方塊呈現出來。 國立臺東女中美術科老師康毓庭表示,這堂課的目標是完成一件能與校園景觀相互融合的雕刻作品,藉此體驗在公共空間中藝術存在的可能性。藉由跨領域課程規劃,引進大學端教育資源與藝術家創作歷程分享,能進一步潛移默化學生的美感素養。 臺東女中美術班學生正在雕刻PU方塊形塑作品。 藝術家入校 拓展學生視野 康毓庭說,臺東地區雖然交通不便,但獨特的自然景致與人文風光卻是陶冶藝術氣質的最佳場域,諸如南迴藝術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縱谷藝術季等活動,吸引各地藝術家前來創造令人驚豔的公共藝術風景。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讓所學更貼近生活,她積極邀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鄭元東入校,導入公共空間的創意性思考,希望能讓學生在學習技法之餘,同時也能體會環境、空間、美感、人文的交錯並列,讓個人存在更具美感,生活中得見藝術。 國教署表示,新課綱強調「成就每一個孩子」為願景,透過引導學生在專長領域學習,能循序漸進奠定專業藝術發展所需的基礎能力。期待未來有更多學校與在地藝術家合作,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也使學生能將藝術與生活產生深刻的連結。
高中校園 【仁愛高農】園藝科綠手指 活化校園造景
為鼓勵技術型高中與在地國中小加強合作,教育部國教署近年推動「校園角落造景活化計畫」,由技術型高中協助國中小美化校園景觀。其中,南投縣國立仁愛高農與大成國中學生共同合作改造校園,不僅讓在地國中校園景觀煥然一新,更助於國中學生認識體驗造園美學。 仁愛高農校長陳威男表示,造園景觀技藝是該校園藝科的特色課程,除了培育學生成為綠手指,更要兼具造園美學,同時鼓勵學生參賽累積經驗,而使有推廣造園技藝及在地紮根的想法。該校實習主任施芸芳及園藝科師生團隊,自前年開始籌劃至各國中推行校園角落特色造景計畫,已陸續協助當地仁愛國中校門、宏仁國中校園、埔里國中校門口大變身。而近期大成國中的改造,則經實勘後規劃擇定校園內部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方,並以生態環保、童心童趣為造景主題。 仁愛高農透過計畫,亮點布置校園角落。 綠手指 揮灑園藝美學 仁愛高農園藝科師生團隊從學期初即開始進行創意發想、輪胎彩繪,為造景主題做準備,並帶著大成國中對造景有興趣的學生動手改造校內環境,從基地分析、主題設計、工具與材料認識、工程施作進行造景實作課程,在美化校園的同時,也深化學生與校園連結,提升對學校的認同感。 大成國中校園造景以「小小兵」為主題,並以瓢蟲和蘑菇進行點綴,用活潑生動的主題象徵師生歡樂上課情形,而藉由可愛的造景,也吸引學生重新認識景觀意涵。 大成國中校長陳清濱感謝仁愛高農園藝科師生到校指導學生共同完成校園美化,使在傳統硬梆梆的水泥建築中,能夠注入生動、富有樂趣的新感官體驗,同時,以實作方式進行課程,也更能增加學生對造景的思考和靈活度,使造景能融入於平時生活。 國教署表示,未來仍將持續藉由計畫透過高中職與國中端的合作,達成師資、設備、課程等教育資源共享,進而提升南投地區的教育品質與競爭力,均衡城鄉教育落差。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北一女中周芳妃 培育科技女力
她是全國高中女教師第一位化學博士,但是,這位化學博士,高中時化學成績卻很少及格。從滿篇紅字到成為博士,周芳妃的人生,看似一則反敗為勝、激勵人心的精彩故事,但就如她所述,其實更像是「一隻會飛的鳥,卻被放在陸生動物的環境中飼養」的故事。 「我這樣的個性,如果當老師,一定會誤人子弟!」從小在香蕉王國高雄旗山長大,皮膚黝黑的周芳妃個性好動又好奇,成天爬牆爬樹、調皮促狹,沒時間唸書,但不知怎麼地,成績還特別好,那些女生最怕的物理、數學,她信手拈來就是一個滿分,親朋好友因此一致認為,她生來是讀書的料,將來一定要讀師專、做老師,光耀鄰里。但周芳妃打死不肯,就是「不想誤人子弟」。 周芳妃於2015年榮獲教學卓越金質獎。 成績優異 除了化學 不讀師專,高雄女中成績優秀的她,想當然爾,最終肯定是以考取第一學府臺大結案,然而,精彩的故事向來不是這麼寫的,天不從人願,她考取的竟是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化學系?」光聽這三個字,就足以讓周芳妃悲從中來,因為她始終認為自己擁有許多天賦,唯獨缺化學。 「我高中化學不及格耶,大學讀化學系那不是注定完蛋了嗎?」在家哭了好幾天,最後還是得硬著頭皮北上入學;沒想到,大學裡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的社團,以及來自各地的同學好友,讓喜愛多元學習、獵奇嚐鮮的周芳妃再次萌發了希望,而願意留下來好好讀化學。 「過去,我可以把整本化學書背下來,但背得再精熟,考試依然不及格。」由於當時,高中仍缺乏化學實作環境,學生只能憑藉強記的方式「讀」懂化學;但這錯誤的學習方式,差點使周芳妃的天賦夭折。而臺師大化學系則是一片滋養化學人才的沃土,透過紮實的訓練以及大量的實驗,讓周芳妃的化學天賦得以紮根成長、自由飛揚。 融會貫通 教化學 「過去我以為自己不是讀化學的料,經過臺師大的訓練,我才發現,原來我還真是個讀化學的料。」她說,化學是由許多科學家,從實作經驗裡累積的豐富知識,單靠死記硬背其實是沒辦法理解的;而這段學習歷程,則讓她領悟到,啟蒙孩子應先透過探究實作,才能和科學理論知識聯結貫通。 因此,周芳妃大學畢業後毅然放棄出國進修的機會,決心成為真正的中學老師,「我不只要幫助學生把升學這關考得好,為了全臺灣中學生未來二十年的學習能力,我要幫助他們都能做實驗。」 周芳妃特別想教女生學科學,因為在她的成長經歷中始終看見,臺灣社會看待女性價值,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平等,「我的母親從小成績優異,擁有數學天賦,但受限於當時社會環境,認為女性不應唸太多書而失學;更為了家庭經濟所需,而選擇犧牲自我天賦,一生以勞力餬口。」 因此,周芳妃希望幫助學生,不因性別或弱勢而阻礙了學習之路,更立志成為可啟發學生創造力的教師,年年指導女生做科展。 持續前進 翱翔天際 任職北一女教師30年來,周芳妃時常從學生身上看見當年的自己。她說,資優生有一個特質,常常會自我暗示:不可以求助,「因為如果這個問題連我都不會了,還有誰會呢?」她知道,那是一種不願示弱的心情,也是無法輕易交付信任的孤獨與無助,因此,周芳妃時常鼓勵學生,私下來找老師討論,「私下討論像是一種學習診斷,可以讓我瞭解到學生的學習方法,理解他們的學習盲點,進而幫助他們學會如何釐清自己的問題。」 課堂上,周芳妃特別喜歡說故事,自己的故事、學姊的故事,特別是那些歷經周折與挫折,最後終於突破自我的故事,藉著故事,她希望幫助學生看見自己、自在學習,不要太早沮喪,「因為你也可能和我一樣,是一隻會飛的鳥,只是被放在陸生動物的環境中飼養。」她說,如果你是鳥,有一天你會長出翅膀遨翔天際,「重點是不要放棄,要一直前進。」 當學生失敗氣餒時,周芳妃更希望成為一股安定的力量,陪伴她們恢復養傷,因為這條尋找自我的道路,她曾經走過,她要幫助和她一樣的孩子,讓天賦自由。
高中校園 【2022總統教育獎】12名高中生 逆風飛揚獲殊榮
「2022年總統教育奬」高中組今年共有12名學生榮獲獎項,臺中有4名、屏東有2名,其他如宜蘭、臺北、桃園、南投、彰化、高雄等各有1名。這些同學以不畏困境、力爭上游的學習精神,為實現夢想的未來持續前行。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每年選出56位學生,包括大專組8名、高中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透過這個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仍能熱情學習的歷程,發掘世間的良善,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 12名高中生獲殊榮 總統教育獎 推薦條件 2022總統教育獎的推薦條件以在逆境中仍能奮發向上、樂觀進取,且能發揮服務奉獻、孝行表現等情懷,對社會風氣有良善影響,或在各項領域具特殊才能而出類拔萃者為遴選標準。今年,全國共推薦352人,其中167人經初選進入複選,再由學校教師與行政主管代表、學者專家、社會公正人士擔任複審委員,赴各校實地訪視並推薦各組獲獎名單,最後提至總統教育獎委員會審議通過。 得獎者可獲頒獎狀、獎座及獎助學金,大專組每名25萬元、高中組每名20萬元,國中組及國小組每名15萬元。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 此外,受推薦參加總統教育獎複審而未獲獎者,也會由教育部擇優頒發奮發向上獎獎狀一紙,以及2萬元的獎助學金,以資鼓勵。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大興電機陳世芳 拚考乙證翻轉未來
「老師,你下次考題裡提到英文的部分,改回大寫好不好,小寫我看不懂啦……」陳世芳所面對的,是一群「大寫換成小寫就看不懂」的後段班學生,「他們不是學習低成就,而是零成就!」對桃園市大興高中電機科主任陳世芳來說,如何才能改變學生,對他們對學習產生熱情,那將是一條漫漫長路。 透過教育 掙脫貧窮 「這裡的孩子喔,不愛唸書,大多是國中成績倒數的學生才會來念這學校,你要有心理準備。」他想起剛來大興高中報到時,電機科同事的耳提面命;然而,不愛唸書、對學習沒興趣,只是人們看見的結果,讓孩子失去學習動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他們大多為了分擔家計,必須邊讀書邊工作。」陳世芳說,對於經濟弱勢的孩子,在受限的條件下,根本無法全心投入課業。成績差,自然也無法對學習產生興趣。 才15歲大的孩子,就得為生活勞碌愁煩,看在陳世芳的眼裡,充滿不捨;他不認為學生唸不唸書、成績好不好很重要,反而不斷問自己,身為老師,要如何透過教育幫助孩子掙脫貧窮的枷鎖,改寫命運結局。 翻身起點 取得證照 改變的起點究竟是什麼呢?答案是:「擁有一技之長,取得國家級認證」,陳世芳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槓桿,因為只要學生曾於國際級或全國性競賽中獲獎,或取得乙級以上的證照,即可透過技優甄審管道進入國立科技大學,使原本對未來失去信心的高職生,有了從底層翻身的可能,有機會改造自我的命運。 「太難了啦,他們連書都讀不好了,還要他們考證照?」聽過陳世芳建議的人,大多潑他一身冷水。因為過去學校只鼓勵學生考取丙級證照,期望不高,達成率也不高;陳世芳則希望鼓勵學生在畢業之前即取得工業配線、室內配線等乙級專業證照。而這個目標實在太大,一開始挫折頻頻,但他仍堅定地說:「我相信這是對的路,一定要推著學生往前走。」 就在這個時候,陳世芳遇到一名曾經帶過的學生,發現他僅憑一張室內配線證照,從事水電工作,月薪即可衝上8萬,「這個例子讓我充滿信心,因為就算不繼續升學,學生們也可靠著專業證照,改變自己及家人的生活。」 陳世芳(圖中)認為,擁有證照是高職生從谷底翻身的機會。 鼓舞激勵 拚考乙證 剛開始推動時,陳世芳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說服學生去唸書、考照,只能用強硬的方式勉強學生去做,但他知道,強摘的果子不甜,效果自然不彰;後來發現,「真實的故事」其實最能鼓勵、引導人做出正面選擇,於是蒐集了歷屆學長如何憑藉證照從谷底翻身的奮鬥故事,用來鼓舞同學。 由於故事背景與經歷相似,學生們很容易帶入自我處境,可有效達到激勵的目的,讓學生甘心樂意的為自我前程奮鬥。「現在我腦子裡有成堆的故事可以分享呢!」陳世芳把自己變成一座激勵人心的小型加油站,只要學生需要,他信手拈來就是一場開釋,或是一鍋心靈雞湯,推著學生們向前進。 但這樣還不夠,陳世芳策略性地先從班上幾位平時學習較認真積極的同學著手,於放學後或假日期間重點栽培,陪伴鼓勵他們,順利考取了證照;而有了好的成績,在班上形成考照氛圍後,就能吸引其他學生共同加入考照行列。 從獨自摸索到看見成果,陳世芳努力了10年之久,現在,考照已擴散成為全科運動,甚至近年來每位畢業生,皆可取得至少1-2張乙級證照。過去連大小寫都看不懂的孩子,現在他們的專業技術獲得了認可,而且是國家級的認可。 引發動機 快樂學習 為了鼓勵學生,陳世芳自己也考取了4張乙級證照,「但學生比我還厲害,」老師被學生比了下去,是最驕傲的事,他得意的說,去年還有學生一口氣就取得了5張乙級,這樣的成績,「是全國第一啊!」 雖然費盡了心思,但陳世芳說,「引發動機」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部分,「學生在學校一定要快樂,否則他們會沒有學習的興趣。」也就是說,快樂的學習氛圍,最能幫助學生找到努力的理由。 因此,他講究團隊氣氛,給予學生充分信任,容許犯錯,讓學生可以輕鬆快樂地學習,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引發動機的過程也不同,老師應陪伴孩子找出那個動機,全力支持、成全孩子的想法,而非勉強他們,或急著看見成果。」 於是,從小在學習上被放棄,也自我放棄的孩子,在陳世芳的鼓勵下,有了一個從谷底一躍而上的支點。那個支點,以10年光陰打造,是黑暗谷底中,最溫暖的記號。
高中校園 【師大附中】附製工坊 線上推動數位製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自105年成立「附製工坊」自造實驗室,並擔任教育部藝術生活學科中心學校,將藝術生活學科結合3D列印設備,激盪無限創意,積極推動自造教育。 為持續推動自造教育,教育部國教署自103年起補助22縣市建置至少1間高級中等學校自造實驗室,現已累計建置29間。希望透過體驗數位製造技術,開創學生接觸及認識科技應用與創客教育的機會,充分發揮Fab Lab「分享」的核心精神,藉由師生的親手實作,可以帶動並提升學校及區域動手實作的習慣及風潮。 疫情下推動線上研習 疫情期間,師大附中不受疫情影響,於去年暑期辦理教師研習,採線上方式辦理,規劃AR/VR與3D建模的跨域課程,由淺入深為教師架構3D空間與建模邏輯,培養創意思考與繪圖能力。教學中除了分享教材與錄影,也即時回應課堂問題與同步整理建模筆記,讓教學節奏流暢、增加學習互動,並利用檢測與作業練習的規範,強化自主的學習態度,讓教師能逐步跟隨講師的教學,打造自己的虛擬3D世界。 活動後也收到許多老師回饋:「很棒的教學內容、活潑的互動模式、超讚的教學規劃,超級期待之後的開課」、「線上研習真的太優質了,一定要繼續辦理」、「線上或實體課程都很好,但之後若辦理實體課程也能上遠距,對外縣市老師就能更方便參與」,獲得參與教師相當的好評及讚許。 生活科技 跨校課程 另外,師大附中也與桃園觀音高中多媒體動畫科合作,開設為期四周「獲得IoT技能開啟超便利生活」跨校生活科技課程,由師大附中陳和寬主任以實體及遠距各2周的授課方式,為非山非市的學生建立對科技應用與創客教育的基礎認知。從孩子們的學習中,看見他們對吸收新知的喜悅、小組團隊默契、友善溝通與積極互動、養成解決問題能力等學習表現,並且能運用動手實作的能力,將創意融入到IoT感測器作品的設計裡,體現物聯網技術與美感設計思考的跨域學習整合。 師大附中與桃園觀音高中開設「獲得IoT技能開啟超便利生活」跨校生活科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