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民族學學類 收藏


​​​​​​​

人類學主要培養研究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語言學和考古學的專業人才。各大學的人類學系因歷史或其他因素,對於上列四者的重視程度不一。而民族學是人類學的分支,著重比較與分析人類的族群、種族與或國家群體之間的起源、分布、技術、宗教、語言與社會結構。

歸類在人類/民族學學類相關科系的大學科系,雖然名稱各異,學習與研究重點各不相同,然而共同點都是與研究「人」有關的領域,有興趣的同學可再詳細了解。本文以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為例,一窺所學與未來發展方向。

======【教授開講】======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Department of Ecological Humanities)是基於強烈關懷與保護臺灣生態環境的熱誠而建立,從2001年創立辦學迄今已有16年,造就了許多國內保護生態環境人才。

臺灣與生態環境相關之大學科系不少,但都屬自然科學學系,較著重於自然科學的教學研究,鮮少涉及人文社會學科;國內唯一對生態環境進行人文社會學科教學與研究的系所,就是靜宜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本系主要由生態科學、生態思想與生態實踐等三個學科領域組成,聘有三個領域的專業教師,規劃涵蓋三大領域的課程,期望培養對生態環境有基礎科學知識,同時具備生態思想、生態哲學、環境倫理等人文涵養的學生,將來好投入保護臺灣山川大地的生態實踐。

人是核心探討主題

雖然生態科學知識是保護生態環境不可或缺的條件,不具備這些知識,人將不知如何正確保護生態環境;愈認識並理解生態環境,當然也就愈能知道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生態科學知識「只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人們具備這些科學知識,不表示就可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造成今日生態環境的傷害與危機的主因就在人本身,所以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在於如何喚醒人重視並關愛生態環境的意識,以及自覺到人本身及其文化的種種限制、問題與缺陷。如果人無法清楚意識並承認人的工業、商業、政治、法律、風俗等等所隱含的生態偏見或局限,那麼人將無法改善人對生態環境的傷害與破壞。

改變人來守護環境

事實已清楚表明,改變人是改變當前生態環境傷害與危機的關鍵。如果人持續以自我為中心對待生態環境,如果人持續激發人的獲利、享樂、消費慾望,如果人只在乎人際或國際間的權力與利益爭奪,而全不在乎非人類的自然,而視生態環境為滿足人無止盡慾望的工具,那麼人將不可能解除愈來愈惡化的人類社會問題,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生態環境問題。最後,人將毀壞宇宙間這顆獨一無二能長養生命的地球,當然人也必自我毀減。我們必須覺醒,生態環境的傷害與危機所反應的正是人本身的自我傷害與危機。

更為重要與珍貴的是,保護生態環境並非只為了生物與人的永續生存,更是為了讓生態環境與人能彰顯其美善價值。當人愈願意承認並改善自身的醜惡與缺陷,人就變得愈美善,相對地,人也就愈能發現與欣賞生態環境的美麗與奧妙,以致於也就愈會珍惜並保護生態環境。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承繼中世紀聖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 1182-1226)親愛自然的精神,也呼應現任天主教教宗方濟(Pope Francis)關懷並頌讚自然的通諭,致力培養有生態美德、思想與人文素養的學生,在基礎生態科學知識的訓練下,能為保護臺灣之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貢獻心力,使臺灣得以成為真正的美麗島。

畢業生出路

生態人文學系的畢業班學生出路大致有:
☆環境教育人員:國家專業證照人員,可擔任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學校、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環境教育機構或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環境教育之規劃及推廣等行政事項。

☆公職機構:生態教育館、農委會、國家公園…等政府機構。

☆教育機構:高中、國中、小學教師

☆私人公司:環評顧問公司、生態保育社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