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大學校園 / 元智校長吳志揚提大學減招 教育券補學費差額
元智校長吳志揚提大學減招 教育券補學費差額 收藏
陳曼玲 2018-08-30 元智大學
曾任國立研究型大學校長的吳志揚呼籲政府,應將打國際盃的頂大研究所每年增加十分之一全英語課程、十年內達成全英語授課列為高教深耕計畫重要指標。臺灣高教政策必須揚棄大國模式,改以小國思考,打造至少一兩所真正國際型的大學,才能吸引外籍生就讀。
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認為公私立大學應全面減招,並發放教育券給私立大學生,補齊公私立學雜費差額。(圖/陳秉宏)
少子化後大學不減招 學生素質溜滑梯
【問】:臺灣高等教育最大的問題和挑戰在哪裡?【答】:大學的人才競爭應該放在國際框架下檢視,不是只看自己的社會。對一個遠道的留學生來說,判斷學校好壞的管道不外乎二種,一是廣為人知的世界排名,另一則是學校有無通過各類高教評鑑;例如管理學院通過「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認可,就是辦學品質保證。但今年(編按:2017)政府停辦系所評鑑,我覺得很可惜,應該還是要對大學維持一定的健康檢查。
臺灣目前的高教形勢相當險峻,由於廣設大學導致資源分散,相對於其他國家的高教經費大幅成長,臺灣的高教經費投入明顯偏低,再加上少子化衝擊,後段大學遭遇的最大挑戰就是生存危機與接踵而來的退場問題;而臺、清、交、成等前段班大學雖然沒有迫切的生存問題,但在國際人才競爭上,卻也面臨不小的發展危機。
以臺大為例,少子化後整體報考人數將會減少,若招生名額一直維持不變,學生素質勢必往下修,其他學校的學生素質也會一併下滑,這是一個必須注意的警訊!臺灣的頂大如果要打國際盃、爭世界排名、重人才培育,招收學生就應該重質而不是過度重量。現在一個工科教授要指導的碩博士生人數實在太多,比起加州理工學院或哈佛等校甚至超過一倍之譜。
各校減招維持錄取率 經費補助不縮水
【問】:您認為全國各大學都應隨報考人數下降而按比例減少招生名額,以維持錄取率嗎?【答】:是。從品質保證的角度看,少子化後,臺、清、交等大學的研究所或大學部都應減少招生人數。舉例來說,若臺大現在收的是PR97、成績前百分之三的學生,亦即100人報考錄取3人,未來若報考人數降為70人,則錄取人數就應從3人減至2人,才能維持原有水準,否則學生素質就會變差。這也是維持學校辦學績效的重要品管措施之一。
【問】:臺灣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讀公立,減少國立大學招生名額會不會不符民意期待?
【答】:未必如此,家長希望孩子念公立大學,主要是出於經濟考量,因為私立大學學費是國立的兩倍。建議政府在減少各校招生名額時,應同步推動以下兩項措施:一是提供各校的經費補助維持不變,勿因學生人數減少而砍學校經費,學校的反彈就不會太大。換言之,政府應改變現行按人頭補助經費的作法,趁少子化時順勢提高學生單位成本。有一壞就有一好,我們應將少子化的缺點逆轉為優點。
私大生發教育券 補齊公私立學費差額
第二也是家長最關心的,建議政府發放教育券給私立大學生,以教育券補齊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之間的學費差額,讓私校生實際上只需繳納公立大學的學費。如此一來,無論讀哪一所大學,家長的經濟負擔都差不多,念國立大學的誘因自然就下降,家長對於公立大學減招也比較能接受。雖然公立大學的教學資源可能還是比私立好一些,但不至於差太多。【問】:現行國家財政有足夠預算發教育券嗎?
【答】:我不認為政府沒錢,問題出在錢怎麼用。從世界的角度看,臺灣的經濟規模並不小,教育部總預算甚至不減反增,今年可能比去年還多出一、兩百億元,但錢應該花在年輕人身上才對!許多私校生背負沈重學貸,年過30還在煩惱債還不完,當然不敢結婚,少子化的國安危機就更嚴重。沒有經濟自由就沒有前途,房價高、薪水低、又背負一身學貸,我們的年輕人還有未來嗎?
假使發給私大生每人每年五萬至六萬元教育券,則70萬名私大在學生一年只需三、四百億元經費,相信政府不會付不起。總統是國家的大家長,若從政治角度開個玩笑,哪位總統敢這樣做,下任一定當選!解決問題需有整體配套,只要政府對各大學的資源投入不減少,經費勿挪用到不對的地方,讓孩子在學校可以受到更多照顧,則少子化對大學品質的提升反而是好事。
在此也呼籲政府比照過去打消銀行呆帳的作法,勇敢地將學貸呆帳全部打消一次,讓處於經濟弱勢的學生畢業後可以享有更多經濟自由,才會有活力與創意,否則我們的年輕人連換工作的勇氣都沒有,又怎麼敢出國冒險呢?
頂大研究所英語授課 十年達標列深耕
【問】:除了學生素質之外,臺灣的大學要打贏國際盃,還需檢討什麼問題?【答】:頂大培養出來全國最優秀的博士生,應該有能力出國去打國際盃,到世界各地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用更大的企圖心至國外與他人競爭。人才與物品不一樣,人才是會流動的,無論流到哪裡,都能對母國有所貢獻,而且有朝一日可能還會再回來。可惜我們的頂大並沒有強力培育學生往國際發展。若將博士生到國外當博後的比例當成一項指標,臺灣頂大打國際盃並不是很成功。
我們應該創造一個環境,將外籍生來臺交流與求學的障礙降低,讓他們容易進來,我們的學生也容易前往國際交流,到世界各地發展。高教深耕計畫應課以打國際盃的學校明確責任,將研究所開設全英語課程列為指標,要求打國際盃的頂大碩博士班每年必須增加十分之一的全英語課程,扣除中文等不易全英語化的領域,目標為十年後幾乎百分百的研究所課程都以全英語授課。
一旦如此,相信頂大會更容易招到世界各地的外籍生來臺讀碩博士或當交換生,將校園營造出良好的國際環境,而我們培育的學生也能先在校內累積國際經驗,日後會更願意、更勇敢、更有能力到其他國家冒險。
臺灣非大國 高教政策要用小國思考
【問】:您覺得語文是大學打國際盃的主要障礙?【答】:或許有人會挑戰我的觀點,質疑我過度強調英文,而且中國大陸與日本的大學也非全英語環境,仍然能招到許多外籍生;但別忘了他們是世界第二與第三大經濟體,強國自然更有優勢吸引世界各地學生前往學習。這就好像美國許多大學的世界排名其實沒有臺大好,大家還是要去留學一樣,因為到那裡不是只去讀一個所,而是去深入了解美國文化和找機會!
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了解自己的位階與優缺點。臺灣不是世界大國,臺灣的高教要用小國思考,而不是大國思考。以招收東南亞學生為例,同樣提供獎學金,你認為他想讀北大還是臺大?雖然個案或有不同,不能一刀切,但大國正在崛起,我相信會有較多比例的人想去北大建立人脈。
臺灣需要一兩所國際通行無阻的大學
因此,務實考量臺灣高教整體發展,擘畫者應該要有更適當的資源配置。國內大學這麼多,難道不需要有一、兩所頂尖大學在國際交流上通行無阻嗎?難道外國人來臺念碩博士,還要先把中文弄好了再來嗎?【問】:您贊成深耕計畫減少打國際盃的校數?
【答】:以人口數來看,臺灣能打國際盃的大學校數只有兩三所,膨脹到五、六所就是極限,更何況我們還在少子化;所以我贊成將資源集中在少數大學,但補助經費後必須能驗證這些學校培養出來的博士生能否到國際做博後,並將此列為國際型大學的重要指標。學校培養學生就像公司生產產品一樣,要能行銷全球,才能展現出自己是一所真正的國際型大學。
做出品牌差異化 加速大學退場
【問】:對於不打國際盃的其他大學來說,如何在少子化下突圍?【答】:資源不足、不具國際優勢的大學,未來必須做出品牌差異化,更聚焦及強化重點領域,突出辦學特色,讓別人願意選擇你,而非全方位樣樣發展。像元智大學從工學院起家,五個學院中有三個學院與工程、資通訊相關,我們就提出所有新生不分科系都要學程式語言,以吸引學生就讀。去年(編按:2016)元智的註冊率達97.32%,居全國前六名,今年(編按:2017)又微幅上升至97.44%。
至於面臨生存危機的大學,我們必須先問一個核心問題:是否應將少子化的危機化為轉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長痛不如短痛,讓更多學校加快速度退場或轉型!現在卡關的原因出在學校拿不回校產,所以不願退場,我則認為不能完全著眼於公益,而應有適當處置,例如是否可讓董事會早先的投資拿回一點?這不是0與1的問題,必須協調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否則一直拖著,政府也是什麼都拿不回。
宏觀調控鬆綁 辦學品質交評鑑把關
【問】:教育部要如何協助大學發展特色?【答】:平常不要管太多,偶爾交由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為大學做身體檢查,針對財務與基本辦學品質把關,看學校是否在健康狀態即可,其他部分則用宏觀調控讓大學鬆綁。政府越鬆綁、大學自由度越高,就能越有特色。建議教育部可趁少子化之際,針對各領域招生名額比例做宏觀調控,避免一窩蜂設餐飲或設計科系的問題重演。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0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元智校長吳志揚:公私大全面減招 教育券補學費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