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HOT教授】東海建築邱浩修 教你建築影響力 收藏
由 E21201 - 自己的作品,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連結
踏進優美寬闊的東海大學校園,綠意盎然、百花爭妍的美麗校景迎面而來,成排的參天綠樹與古典雅致的校舍讓東海大學創校迄今,不只是臺灣高等教育的知名學府,更是許多民眾前往中臺灣旅行時的必訪之地。
在許多東海師生眼中,東海是全國最美麗的大學校園,其實這樣的自信其來有自,因為早在建校之初,董事會就已經委託知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等人來設計整體校園景觀與校舍,漫步校園中,就如同置身建築美學基地裡,令人如沐春風。
榮登全球十大最值得保存的現代建築、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親手設計的「路思義教堂」,不僅是東海大學知名地標,更是許多東海建築系學生就近學習的最佳典範。而這也是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邱浩修的教學理念之一,擁有世界名校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設計博士學位的他,過去在美國求學時,亦是從周遭環境的建築脈絡中吸取養分、激發靈感。為讓更多人認識建築學這門學門,他也將自己投身建築教育十年來的教學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第一招:環境融入教學,跨越時空建築之旅
打從多年前開始,東海大學建築系就已利用暑假規劃海外移地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前往義大利羅馬,到以建築系聞名全美的康乃爾大學羅馬校區(Cornell in Rome)進行海外學習,在那段時間裡,學生跟著當地的外籍教授學習,用雙眼認識義大利的建築史、用雙手觸摸古羅馬的城市紋理,讓身處的環境成為建築教育的一部分,並嘗試以該區的城市特色激發建築空間的創作靈感。
邱浩修說,義大利不只是文藝復興的場域,亦是古羅馬建築的發源地,走在羅馬古城裡就如同置身千年歷史中,對建築系學生來說是很好的耳濡目染薰陶方式,亦是環境教育的一環。
第二招:讓建築走出象牙塔,讓創作發揮影響力
邱浩修談到,建築學並非純學術的學門,如何讓建築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是許多建築人追求的目標之一。他以自身在哈佛大學學習歷程為例,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十分多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待在哈佛的那幾年,他發現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是大家眼中的天才學生,但是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號召力都很強大,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過人膽識。
他笑著說,自己剛到哈佛大學第二年,就已經和幾位哈佛同學一起創業組了新創公司,學習開發市場客戶、接案子進行創作,那段創業初體驗也讓他看見國外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如何把自身腦海中的創意與大家分享,並希望透過建築作品對國家、社會造成影響力。這樣的學習歷程也影響到邱浩修後來的教學歷程,造就他成為老師後,一直很鼓勵學生努力走出自己的風格,讓自己創作的作品與做的每件事都能具有社會影響力,「讓建築不只是建築」。
第三招:找出讓學生眼睛發亮的東西
邱浩修認為,老師的使命之一就是幫助學生點燃學習的熱情火苗,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會讓學生眼睛閃閃發亮。剛來東海教書的前兩、三年,他努力透過跟學生的課堂互動及討論,了解及思考什麼樣的內容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歷程不太容易用言語敘述,往往得靠老師日積月累的教學現場經驗累積。他談到,在網路等各類資訊取得容易的情況下,老師不能一直教以前的東西,必須讓課程有所創新,這樣教學才有意義,也才能幫助學生點燃學習熱情。
第四招:老師起而行,讓身教成為授課的一環
他表示,老師本身要有一個信念,就是自己探索來的才是真的。身為老師不能只是坐而言而不去起而行,最好能夠以身作則,帶著學生一起投入建築創作。像他就曾帶著學生在東海大學女生宿舍門口外發揮創作理念,以「漣漪」為靈感,採取參數運算的衍生方法來型塑磚牆所呈現的整體紋理,運用太陽光線映照在磚牆上所形成的自然光影變化,創造動態漣漪圖案,藉此讓硬梆梆的厚重磚牆,也能擁有如行雲流水般的輕柔律動感。透過師生的攜手合作模式,亦讓課堂建築理念得以落實在東海大學校園裡,讓教師的身教成為課程的一部分。
第五招:將想法說出來,每周安排學生論述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有句知名口號「Demo or Die」,意思就是若不將創作靈感化諸為實體呈現在大家眼前,就只能任憑想法在腦海中消逝死亡,永遠無法有成真的一天。邱浩修認為,對一門建築課來說,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師生間的相互討論,因此他每週都會訂出主題讓大家討論,同時也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身的靈感與創作歷程,藉此讓學生明白建築學不能只是空想,如何實踐是首要之務,透過議題導向的討論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釐清在創作過程中有沒有未發現的盲點,培養表達與論述自身作品的能力,讓老師和同學明白自己是玩真的、不是講假的。
除此之外,他也會透過採取分組報告的上台報告模式讓學生有參與感,邱浩修說,當學生站上講台時,就是這堂課的授課老師,亦是老師的老師,正所謂教學相長,有時學生的創作理念與作品,老師也不見得知道,透過上台報告的論述方式,可以為教學激盪出更多火花。
第六招:給學生動手做的機會,將知識變成經驗
邱浩修提到,建築教育與大學其他學門教育不太相同之處,在於建築學很重視實務。他向來鼓勵建築系新進老師要學習把所謂的知識變成經驗或實務;例如建築史老師,可以將建築史觀變成對當代建築的評論,當自己在評論作品時,無形中就在建構創作。例如,他會把自己的教學經驗變成空間實驗,進行產學合作,帶著研究生與美術公司攜手,運用3D列印技術等數位新工具進行銅雕作品的公共藝術空間創作,提供舞台給學生發輝,讓他們有動手做的機會,將理論化為實務。
第七招:借助新數位工具,激發新創意
不斷推陳出新的數位工具也會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新創意與新教學。像是現在流行「實虛共構」的創作模式,從虛擬到實體、實體到虛擬;藉由以大自然為師的方式,結合數位工具創造出嶄新建築風景,像是運用數學原理與電腦運算創作出宛如鳳梨的結構或是海藻的紋理,這種創作方式不僅比業界走得更前端,亦有助於老師與學生開發各種創新模式,引領建築學持續往前邁進。
邱浩修曾出過一個作業,讓學生用直徑20公分的圓形紙板往上堆疊,一直堆到40至50公分的高度為止,藉此訓練學生思考交接的結構工法。而學生的創意也很多元,有人用許多圓筒卡在一起,一片片固定向上堆疊,也有人運用數位軟體工具進行創作,嘗試將結構與美學及數位工具相互結合,開展出更多可能性。
第八招:參與國際級展覽,解析建築發展趨勢
曾帶過學生前往威尼斯參加建築雙年展的邱浩修表示,學建築除了透過課堂傳授,踏出教室,走出去看看別人怎麼做也相當重要。以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為例,這不僅是國際建築界最前衛的建築展覽,每次更吸引眾多大學建築系師生前往取經。
既然是最前端的展覽,當然不能讓學生錯過,由於正好有校友在米蘭留學,所以邱浩修就透過校友聯繫,與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Milano)合作,針對雙年展有一個招募全世界建築學校在展場工作、與全球建築系所學生交流的計畫,讓當時東海建築系也前往參與,學生以臺灣的手搖飲料文化為發想議題,以解構方式將手搖飲料杯包裝解構成五片塑膠,一方面探討食物的攜帶文化,另一方面也反諷臺灣是塑膠王國。透過這樣的參與過程,也讓他們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建築人相互交流,對學生來說是很棒的學習體驗。
第九招:老師變學生,讓自己重新學習不斷精進
如何在教學領域中追求創新、避免自己失去熱情,也是為人師者必須不斷學習與思考的歷程。邁入教學第十年,邱浩修如何保持對教育的熱情與激發教學靈感呢?他表示,不是當了老師就可以中斷學習,而是要更努力學習,永遠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他會要求自己開不同的新課程,讓自己有重新學習的機會,一方面督促自己不能原地踏步,一方面藉由吸收新領域的知識來融會貫通,幫助自己在教學之路上不斷精進、勿忘初衷。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2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點亮建築的社會影響力 邱浩修揮灑教學魔法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