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鑑2.0時代,大學如何確保系所品質 收藏
臺灣評鑑協會副秘書長/周穎利;專案經理/梁淑菁 2017-10-19 大學 , 評鑑
Photo via Visual hunt
為因應國際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挑戰,教育部著手規劃高等教育評鑑從「1.0」進化到「2.0」,重點政策方向為不再由政府單位辦理系所評鑑,而改採校務評鑑方式監督各校辦學成果;同時規劃簡化評鑑指標,鼓勵學校呈現辦學特色與成果,以「兩大目標」、「一個作法」進行檢視。
「兩大目標」即為檢視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教學成效;「一個作法」則是將學校的評鑑資料改採公開透明的資訊,供社會大眾及評鑑委員隨時上網檢索,希望落實由學校自主建立並確保教育品質的功能,達到大學自主治理的積極性目標。
建立ADRI內部品質保證機制
過去教育主管機關在評鑑初期以IPO(Input, Process, Output)為導向,設計並執行統一的檢核標準,較無法充分考量個別學校的特性,而較重視校際、系(所)際間相互評比;繼而轉型至以PDCA(Plan, Do, Check, Act)為精神,透過多元指標引導學校自我定位,以追求進步、發揮特色,重視學校自我檢視,強調自我改善與成長,如今在評鑑2.0的「兩大目標」與「一個作法」策略引導下,學校可藉由ADRI(Approach, Deployment, Results, Improvement)模式建立內部品質保證機制,強調切合目標並以學生為本,據此檢視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
A:宗旨/目標/策略(Approach):學校依據自身優勢資源並配合發展願景與使命,訂定宗旨/目標,並研擬執行策略與可行的績效指標,以作為定期檢討成效之用。
D:執行情形(Deployment):前述相關執行策略在獲得全校共識後,於日常運作推動執行。
R:執行成果(Results):學校自我檢視各面向執行成效,並逐步展現優勢與特色。
I:改善方案(Improvement):學校就其所擬定之宗旨/目標/策略、執行情形與執行成果定期檢討,並透過全方位、有效、透明、審慎的客觀數據呈現改善方案,以達精益求精、持續改善的目的。
善用資訊科技,整合各項校務系統資料
教育部為協助學校提升校務治理能力,善用教育資源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於2015年5月訂定「補助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審查作業要點」,希冀學校能透過盤點、整合、管理及應用校內、外既有的資料庫╱資訊系統之數據╱文字資料,建構一個確實提供校務運作參酌的長期追蹤資訊平台,建立學校行政與教學單位數據╱事證為本、績效責任為承諾的決策支持模式,達致學校跨單位職能合作、知識管理、自我評鑑與標竿學習的目標。
臺評會為協助學校充分利用數據,以達校務運作之完善,已於2016年正式推動「臺灣校務專業管理資訊整合先導計畫」(Taiwan Institutional Research Cloud,簡稱TIR Cloud),透過公開資訊之彙整及資訊平台的建立,將資料作有效運用,提出具有廣度及深度的關鍵數據與分析報告,讓學校在短時間內掌握各項數據所代表的意涵,進而發掘學校經營問題。
接軌國際,參與跨境教育評鑑
積極的國際合作發展是國內各高等教育機構努力的目標,如何確保學生的學習品質及環境、教師的教學及學程品質,除校內行政監督及自我評鑑必須確實外,跨國認證的推動將更形重要,亦即建立相互承認各國評鑑結果的平台,推動資源分享及相互學習,達到最終的國際品質保證,此時,專業評鑑機構即發揮重要角色。
泰國「國家教育標準與品質評估局」(Office for 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NESQA)與台評會於2015年10月簽訂臺泰雙認證計畫,藉由與國外評鑑機構雙認證的進行,提供更具國際化的建議以協助教育機構提升品質,亦為跨境教育品質往前跨越一大步。
綜合上述,政府機關已改變對學校品質保證監督的形式,將採用校務評鑑模式進行全面性的監督,學校內部為維持一定的教學品質,發展自身特色,提高教育或研究品質,勢必將建立一套內部品質保證模式。未來專業評鑑機構所扮演的角色,除了擔任第三方品質保證的機構外,如何協助系所建立及提升教學品質也將成為重點,不論是進行有系統的評鑑,或是扮演諮詢與服務角色,都必須由學校依實際狀況及需求進行主動性的策略行動,方能真正落實及改善評鑑的功能。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7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評鑑2.0時代 大學如何確保系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