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複製量產,大學應該輔助創造─大學的藝術26 收藏
在18歲的時候,父母交了錢,讓兒女進入某大學某科系,光是坐在課堂上大概要花2000個小時,課外準備作業、報告及考試估計要再花3000小時。這一切,所為何來?父母辛苦,學生花時間、教授花心力,我們到底想要造成什麼?如果教育是為了學生存在,那麼,大學是提供了什麼,讓學生有更好的人生,讓所有人付出的努力並不枉費?
「複製量產」式高教,不該停嗎?
今日,大學運作的機制仍是「複製量產」式的。學生像是一簍簍的原材料,基於某種神祕的分類機制,被硬摜上了某生產線(科系),然後就在這條生產線上經歷所有叫做「必修課」的工序或搥或壓,然後製造成「某某系畢業生」的商品,然後倒進市場上販售。
而大學教師,也多數是用機械的思維看待他們的工作,只要半成品出現在產線上(教室裡),他們就依自己被設定好的方式加工,或是焊接,或是鑿孔。這個過程往往並不舒適愉快。
至於學生忍受製造歷程進入市場後,發現自己是過時商品,所以價格低賤,這不關大學和老師的事;如果覺得自己不想成為那樣的商品,在進入市場後重新自我組裝,為了改頭換面花費大量時間力氣,這也不關大學和老師的事;如果找不到自己該成為的樣子,在人間如同孤魂野鬼地飄盪,這也不關大學和老師的事。
我並沒有「興師問罪」的意思,面對當前的情境,我知道大學的經營者和老師們,也都覺得很無奈。
已經是時候,我們該重新想想,大學的教育機制的目標與手段,究竟該是什麼?當一個年輕人一知半解地,甚至因為誤解和機率碰撞,進入某個科系,將一套「必修課程」塞給他,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是最好的教育資源運用方式嗎?如果不是,我們可不可以徹底地拋下框架想一想,一個年輕人,18歲到22歲的學習黃金期,要如何利用才是最合適的?要把教育資源如何運用在他身上是最合適的?
「輔助創造」式的大學教育該如何?
我們看到許多例子,學生在大學時並沒有學好系上的「必修課程」,即使在考試中低分過關,後來也幾乎全部遺忘。但他們後來發展出自己的事業方向,大學的成績好不好,一點都不打緊。我們也看過許多相反的例子,一些學生在大學仍把時間埋在分數和考試之中,即使有好成績,卻把自己的人生愈讀愈窄,在發展事業上不知如何前進,挫折委曲。
一個年輕人能發展適合自己的事業,養家營生、自我實現、回饋社會、開創新局??讓自己活得開心、適意、無悔,這就夠了、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在這幾年來的訪談、研究、探詢之後,我不得不用另一個角度重新思考大學。是否有可能,大學的教學主旨不再是以學術科別的傳承灌輸為主體,而以幫助學生構築生涯事業為核心任務?
曾經訪問過在Uppsala大學交換的學生,該校有看到各種友善學生在校創業、邊學習邊發展事業的策略。
對於想要開創自己事業的學生,又或者想要提早了解職場狀況的學生們。Uppsala 大學開設了Career program,每學期都會有瑞典文和英文數量各半的活動讓學生參加。在學校的育成中心除了會有人員協助同學成立公司,也會找尋政府相關機構的人員協助大家了解新創公司所會面對的法律或者稅制、貸款等等問題,即便是在求學階段也能取得相當多的資源。
在瑞典雖然有些有名的大型企業,但是因為人口因素,整個社會架構還是有許多小型公司。因此,在Uppsala大學當中學生創業的風氣十分興盛,許多學生在就學期間就著手開創自己的工作室。甚至因為學校是大學城,在這些演講也開放非學生身分的市民參加,讓學生有許多和職業人士交流接觸的機會。
牆,可以這樣打穿
以往,台灣主流的想法是「乖乖讀完大學,再開始就業」。其實,學習與工作不必然只能是人生中涇渭分明的兩個階段,它們可能並不互斥,甚至可以是互相交融、互相幫助的兩類活動,可以在同一個時間發生。在這個思維下,有許多可以實際執行的方案:
【強調自行規劃,而不只依從學校規則】:從入學開始,教師(或學校)就告訴學生,在學校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用修課和各種機會、資源,打造自己的事業/生涯。從大一開始,學生就可以開始進行規劃,學校中的所有老師、校友、業者,都是學生在這方面的協助者。而這個規劃,當然會隨著他的成長逐漸改變。
【擴大徵詢與請益支持體系】:在每學期選課,或其他重大安排前,學生可向教師,或是任何他所信賴的人,徵詢建議或協助,幫助學生在選擇和安排上,做出對其生涯最有意義的擴展和累績。
【設計個人化的作業與考核】:學生每一門課的重要報告或專案,都可以依據他既有的核心規劃,提出他的專案計畫──也就是運用這門課所教所學,做出一個專案,是對其原有長期計畫有互補或加強。在修課老師認可的前提下,可以這個專案作為該科目的主要分數評價來源。
【個人化、多元的修業成果衡量】:如果成績單上只有各科分數,其實完全無法有效地衡量這個學生在預備事業上走了多遠,又在哪方面需要進展、加強。學校可以找專人每學期和學生深談一到兩次,討論修課、課外活動、事業專案的成果,基於學生個人特質、自我期許、提供個人化的評量結果,作為學生學習與發展事業方向上的參考。
【利用網路課程減少學生被困在課堂的程度】:線上課程的原意,就是讓授課與聽講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如果發展線上課程已是諸多大學的既定政策,那麼,有線上課程資源的課程,其實就可以放寬學生實際到課聽講的要求,讓學生用靈活地使用線上課程加共學小組完成學習,老師可以將時間心力投入更深刻地與學生互動討論。學生的時間限制被解放出來,發展事業的可能性就增大不少。
【放寬休學時限、停修課程數等限制】:要讓學生安心地為發展事業做準備,就要讓學生容易「跨出學校」,而且要讓他們覺得也「不難回來」。現在,多數學校會限制學生休學年限(台大是兩年)、停修課程數(台大是每學期一門)。對於嘗試創業或就業的學生,休息和停修可以提供更大的彈性幅度,讓學生在職業與學習之間自由穿梭。
【歡迎業界人士在課堂上、課外活動中,和學生互動交流】:如Uppsala大學的例子,許多校內活動、學生活動,不但不需限制外界參加,甚至應該歡迎與鼓勵,讓學生在各種校內活動之中,有機會與業界認識與交流。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大學該複製量產,或是輔助創造?──大學的藝術之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