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如何招攬頂尖人才 收藏
美國懷俄明大學全球與區域研究暨地理系副教授/陳怡伶 2016-12-22

Photo credit: rjshade via Visualhunt / CC BY
★本文由非營利深度報導網站《報導者》同意授權轉載。
在美國拿到博士後,雖然打算回台灣教學,但也在美國丟出履歷申請工作,因為我想把那樣的經驗當成一個美國的體驗。很幸運的,竟然拿到愛荷華州立大學的面試,就此展開3天的面試之旅。那3天幾乎沒有一刻休息的時間,連跟幫忙接機的秘書、送機的學生在車上聊天都是一個關卡,只是我當時不知道,這些都是重要的面試時刻。
6年前回到美國教書,去年則擔任系上新聘老師的委員,這是在美國教書的另一個全新的體驗。從被面試者到徵聘老師委員,兩個位置的經驗不停地交相回應;再者,和以前回台灣找教職的經驗相比(只能用不堪回首、糟塌人才、私相授受來形容),更可了解美國大學找人才的積極與專業。
跪求最佳人才的招聘心態
不管在台灣和美國,現在要找工作的博士比以前多很多。美國的少子化雖沒有台灣嚴重,但大學新生人數確實也在減少。之前,美國大學的博士班擴張,也造成博士人才過剩,可以想像申請工作的競爭程度。但這不影響學校徵聘老師時的態度,因為,爭取最佳人才是最重要的目標。
徵聘委員的角色有點像星探,不是高高在上要別人去討好或跪求,反而我們才是要跪求最佳人才的人。
在徵聘之前,系上先討論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本系因為課程規劃關係,設定好要找拉丁美洲的專長。而從未來學術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的重要性評估,我們認為環境議題愈來愈重要。所以求才條件的設定一方面針對現有需求,一方面希望找到能對未來議題有研究能力的人才。
我必須強調「人才」這個重要關鍵詞,每個申請工作的人真的就是人才。徵聘廣告,不僅是找千里馬的工具,同時也是行銷學校和系所的廣告,都得用心設計。
徵聘教師的委員,通常4、5個左右,至少要有一位外系老師。美國大學系統給予老師自治空間,但學校都有設計防弊或是監督體系,外系的老師就是一個重要的平衡者。而委員的成員必須在研究上仍然活躍,不是大老或是以教學為主的老師,反而一般都有資淺教授,因為這些畢業不久的教授,最知道現在學術的走向。
在徵聘之前,委員必須先到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室受訓練,還要通過考試拿到證書,有專業要求。像是面試時,很多細節必須注意,有些問題不能問,避免學校被認為有歧視和不公的情形。
申請截止後,我們總共收到158個申請者,幾乎都是美國、加拿大、歐洲和南美最好大學畢業的博士,也有很多是在其他學校已有教職教授。我們花1個多月仔細讀完申請者的資料後,個人先選出20位人選。
開會時,把票數最多的人排名;這個討論非常平等,每個委員都可針對想提名的人選進行辯護。…......
(後文請見:《報導者》美國大學如何招攬頂尖人才:我在懷俄明大學當新聘教師委員的經驗)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